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更好守护非遗根脉,传承文化薪火。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对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的杨家将战鼓在文投集团的传承人进行访谈,了解杨家将战鼓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未来发展规划。
实践团成员在与文投集团文化团交谈中得知在杨家将战鼓传承中面临的挑战,并了解了杨家将战鼓所代表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并了解了杨家将战鼓对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影响。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传承杨家将战鼓文化团团长 陈静涵
实践团成员们与团长采访过程中,询问了艺术团成员构成。了解到艺术团共有20余人,平均年龄25岁左右,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队伍,创新性强。不光如此,他们每年还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并邀请大师授课,确保专业技能的高水准。同时他们还是神木大剧院少儿艺术团,教授小朋友们,让他们一起参与到非遗传承中去。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短视频、展演、比赛等方式吸引年轻人,许多学生因观看演出后的热情,主动报名学习杨家将战鼓,使其影响力逐步扩大。
实践团成员们在沟通中知道了杨家将战鼓对于老年人和青年人的不同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促进社交互动,减少退休后的社会脱节感。击鼓还需要协调肢体动作,有助于锻炼身体、改善心肺功能,是一种适度的文化运动。对青年人方面,杨家将战鼓有利于建立青少年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逐步引导青年学生从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创新者。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参加杨家将战鼓活动大学生 邵珥晴供图
除此之外,实践团成员还采访了曾参与杨家将战鼓活动的大学生,在对青年的影响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在是否愿意让杨家将战鼓走进校园这个问题中,他是这样回答的:在校运会的开幕式上他们就表演过杨家将战鼓,同学们的反响特别好。他认为只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可以将传统其融入美育课程中。这既可以促进学生美育得到发展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这反映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着热情和期待,只要合理运用传播方式,传统文化就可以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受和喜爱。

图为实践团成员
不仅如此,实践团成员们还去往神木市博物馆了解杨家将战鼓的历史。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杨家将战鼓的历史,分别从杨继业,杨六郎的人物讲起,让我们深刻了解了杨家将战鼓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比如说杨六郎不是他们家族的第六个孩子,而是当时他们的敌人辽国进行占卜,算出来第六颗星克他们。他们认为杨六郎打仗十分厉害,所以就称呼他为六郎,意为第六颗星星,满含着对手的敬畏。这一刻,战鼓的回响仿佛穿越时空,将千年前的忠勇与今日的传承轻轻相连。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更加清楚了杨家将战鼓的历史,也明白了如何去传播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被更多人了解、接受、喜爱、认可,让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此次探寻,让实践团成员更清晰地认识到:杨家将战鼓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军事、文化、民俗与艺术记忆,是历史的鲜活注脚。它的传承,不仅留住了独特的鼓乐节奏、表演形式与制作技艺,更让相关的历史故事、技艺知识在代际间传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而这份守护与传承,正是让非遗生命力延续的温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