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高山脚下藏油罐,六九零七铸丰碑|首个实践团青年寻访6907工程储罐遗址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泰山西麓,高山之间。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里峪村一处隐匿已久的战备遗址于7月16日上午迎来了新一批探访者——“Mg-Li”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实地探访,这是第一次由新时代大学生揭开这10座巨型油罐的神秘面纱。

  这里伫立的就是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6907工程。作为当年同时期批建国内投资规模最大、储量最大、隐蔽理念最为前沿的大型半地下战备石油库,6907工程从批复到建成曾受到了周恩来、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这些半地下油罐依山而建,其丘陵状外观与周边山峦走势浑然一体,随高峰起伏交错,尽显工程设计的巧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欢迎实践团的到来,泰山石油董事长王明昌特嘱咐工作人员对生长过高的杂草进行清理平整。为确保实践团成员在泰安6907工程遗址寻访活动中获得高质量体验,6907工程项目专班主任侯晓琳提前统筹规划,科学规划出涵盖关键点位、兼顾安全性与教育性的探访路线,精准衔接历史场景与学习目标,保障了活动全流程高效有序推进。在6907项目专班刘新女士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沿着10座巨型油罐的分布轨迹逐一参观,深入了解该工程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变迁。

  层峦掩映之下,国之重器深藏。在看似小山丘的山体外貌下,实则在内部蕴藏着高25米,直径为40米的钢铁巨罐,为进入罐内,队员站在隧道口,湿冷的空气“冲走”了身上的炎热,身处罐中,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些曾肩负特殊使命的油罐,其庞大的规模仍令人震撼。

  现场讲解人员介绍6907工程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述七号罐的历史背景、建设历程及功能演变。从建设初期承担的战备物资储备核心任务到现阶段的首批山东省工业遗产和红色教育基地,七号罐虽已不再承担其功能,但布局尽显当年工程建设的宏大与复杂,无声诉说着那段特殊岁月里建设者们的艰辛付出与智慧结晶。“站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实践团成员高希尚同学感慨道,“老一辈建设者们用双手创造了奇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随后,在基地相关人员引导下,实践团一行前往九号罐遗址参观。通过讲解,成员们了解九号罐的建设背景、技术特性及历史功能。围罐绕行时,敲击罐体其余音环绕,飘飘渐远,斑驳的罐体与周边环境相映,让大家亲身感受了岁月沉淀的厚重氛围,仿佛能想象出当年工作人员日夜值守、精准操作的场景。讲解人员表示在打油罐薄壳顶时工程量大,时间集中,技术性高,危险性大,诸多细节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当年建设者们克服困难、坚守岗位的奋斗往事。让成员们对6907工程的建设者产生更崇高的敬意,对6907工程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座伫立在泰安大地上的精神丰碑,从图纸上的精密规划到山野间的一钎一镐,从隐蔽工事的巧妙构筑到功能体系的协同运转,其凝结着一代人为国担当的赤诚与智慧,如今,这项工业史诗已完成战备使命,仍以“活教材”的姿态,延续着红色基因的传承。此次探访6907工程,青年学子触摸岁月痕迹,那些在山壁间开山挖洞、立罐存油,用行动诠释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的广大6907工程建设者化身为榜样,筑牢了青年学子们心中“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这份战备工程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内涵,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经由青年感悟与诠释,已成为民族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是激励吾辈接续奋斗、照亮复兴征程的永恒精神坐标。

作者:李佳蕊    来源:“Mg-Li”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歌吟墨韵传文脉,光电磁陶启童蒙
  • 歌吟墨韵传文脉,光电磁陶启童蒙
  • 2025年7月16日,徐州丰县分团的暑期支教课堂上,知识的甘泉与艺术的雨露交织洒落。声乐的悠扬、硬笔书法的墨香,将伴随午后物理的奇妙
  • 07-17
  • 匠心规划・活力赋能|广东建院学子用数字画笔绘就北埔村振兴新图景
  • 传统游戏牵两代,童心童趣共传承——綦水启源·蒙趣化行实践团赴綦江开展趣味运动会
  • 诗教润校园 推普传文化
  • 诗教润校园 推普传文化

  • 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5日至7月7日,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诗教润畲
  • 07-16
  • 济宁医学院微湖烛火引航团队开展特色医学启蒙活动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