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管工学子“万里乡链”哈密瓜香飘万里——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管工学子“万里乡链”:哈密瓜香飘万里——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依托特色资源培育优势产业,探索出一条“产业兴则乡村兴”的发展路径。新疆哈密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将哈密瓜产业打造成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核心引擎。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万里乡链调研队”暑期深入哈密市,走进田间地头与文化活动现场,探寻这一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图为“万里乡链调研队”团队成员合影    汪颖供图
      一壤一瓜凝巧思耕读传家铸产业根脉
  为了深入了解哈密瓜的种植过程,产业规模以及经济价值,调研队前往了伊州区花园乡,与当地瓜农面对面交流,并且亲自体验了瓜田劳作。在花园乡调研队的同学们看到了连片的瓜田,藤蔓间躺着饱满的哈密瓜,十分诱人。花园乡的农户们有一套经过世代传承与现代改良的种植体系。当地瓜农延续着“砂田种植”的传统智慧,利用砂石覆盖土壤减少水分蒸发,配合祁连山雪水灌溉形成天然生态循环。在花园乡,大多数的瓜农选择大棚种植的方式,便于管理,种植的也是红心脆,黄心脆这些较好种植的品种。调研队在哈密瓜园发现了一位好像有些“落后”的维吾尔族大叔,通过采访才得知,大叔的“落后”其实是一种“坚持”,克依木大叔说他们家已经在这里种了几十年的瓜,从他19岁开始就一直坚持露天种植,选择最传统的贡瓜这个品种,他说这样种出来的瓜才最甜。这几年大环境不好,克依木大叔也同许多果农一样面临着价格变低,运输困难的问题,好在有政府的帮助,克依木大叔和他的同乡们把哈密瓜种的红红火火,据统计卖哈密瓜的收入占他们总收入的70%到80%,花园乡的瓜农们靠一个个翠绿的密瓜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团队成员与克依木大叔交流    汪颖供图
  一节一品聚文脉节庆赋能拓产业维度​
  哈密瓜节作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文化IP,节庆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消费,为当地创造经济收益,尤其对中小商户和乡村旅游发展有显著拉动作用。节庆活动的传播,让“哈密哈密瓜”的品牌形象更深入人心,强化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辨识度,助力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吸引经销商、采购商、电商平台参与,为种植户和企业搭建合作桥梁,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卖瓜难”问题,稳定并提高种植户收入。该节日正成为产业价值升级的重要载体。这次在哈密调研队也体验了一次很热闹的哈密瓜节。在节日现场,从哈密瓜雕刻艺术展到“瓜王”评选大赛,从特色农产品展销到民俗文艺表演,多元活动将味觉体验与文化感知深度绑定。节日期间推出的“哈密瓜宴”,以瓜肉、瓜皮、瓜子为原料开发出二十余道特色菜品,让食材本身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据组委会介绍,每届哈密瓜节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去年创造了11名村民6天销售了10.2吨哈密瓜的销量,村民找对了销路,实现了增收。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行业增收近2亿元。这种“节庆搭台、产业唱戏”的模式,不仅延长了消费链条,更通过文化符号的塑造增强了产品辨识度。当哈密瓜从单纯的农产品转变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其附加值实现几何级增长,为乡村特色产业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哈密瓜节的现场  汪颖供图
  一产一链结金穗利益联结富乡邻民生​
  在花园乡电商服务站,打包、贴单、发货的流水线作业紧张有序,刚采摘的哈密瓜经冷链处理后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调研队了解到,当地已构建起“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完整产业链条,农民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又能在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还能享受销售利润分红。有村民表示,他家5亩瓜田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年增收较单纯种植小麦提升近4倍。这种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末端走向价值分配核心环节。目前,哈密市哈密瓜产业带动就业人数超8万人,农户人均产业收入占比达63%,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共享”的乡村振兴目标。
  一乡一业树标杆特色路径启振兴新程​
  哈密瓜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特色路径”。调研中发现,当地将哈密瓜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了“瓜田观光+民宿体验”的乡村旅游模式,花园乡已建成特色民宿28家,年均接待研学游客5万人次。在产业延伸方面,企业开发的哈密瓜干、瓜酱、瓜籽油等深加工产品,使综合产值较初级农产品提升3倍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发展倒逼基础设施升级,如今的花园乡已实现田间道路硬化、智能灌溉全覆盖、5G网络无死角,这些硬件改善又反哺产业提质增效。这种“以特色产业为核心,联动乡村建设、人才培育、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模式,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其他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宝贵借鉴。

                 花园乡的哈密瓜田    汪颖供图
  一域一策谋长远科技护航续产业新篇​
  在哈密市农业科技园区,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新品种培育试验。这里建成了西北最大的哈密瓜种质资源库,保存优异品种资源186份,自主研发的“新密杂系列”品种已推广至全国12个省区。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专家工作站,当地建立起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解决了哈密瓜不耐储运、货架期短等产业痛点。在这里,调研队见到并采访了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李志刚主任,李主任很耐心地解答了很多问题,李主任说哈密瓜是一个以哈密市命名的地理标志产品,其历史悠久吗,很大的代表了哈密市的形象,李主任说农业科技园区很大的承担了农户的技术培训工作,依托科技进步,哈密瓜冷链保鲜期已从7天延长至21天,远销半径扩展至3000公里以上。这种“科技赋能+政策引导”的发展策略,为产业注入了持续创新动力。随着数字化种植、智慧物流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哈密瓜产业正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方向加速迈进,为乡村振兴绘制出更广阔的图景。

                队员与李志刚主任的合影  汪颖供图
  从田间地头的精耕细作到文化舞台的价值升华,从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到科技赋能的未来展望,哈密瓜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万里乡链调研队”的实地探访表明,立足地方特色培育优势产业,不仅能让土地焕发新活力,更能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在这条特色发展之路上,哈密瓜的香甜正持续浸润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书写着产业兴旺、农民幸福的时代新篇章。(通讯员汪颖)
作者:汪颖    来源:直接来源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金融赋能衡南乡土 农企联动筑梦振兴
  • 邵阳学院“天使之翼”守护乡村儿童安全,防溺水知识飞入塘田市镇校园
  • 管工学子“万里乡链”哈密瓜香飘万里——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巢湖学院师生暑期行:情暖烔炀镇,守护留守儿童童心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