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下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青衿护新”三下乡实践队志愿者踏入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开启了一场竹编非遗文化研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让志愿者深入领略竹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竹编,作为我国富有匠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逐步成熟,到汉唐时期趋于兴盛,广泛应用于生活器具与工艺装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载体。
德新镇长期致力于竹编非遗的传承与推广,此前曾在镇内举办“竹韵童心”校园竹编作品展,汇集了当地中小学学生的百余件竹编作品,涵盖竹编笔筒、竹编挂饰等实用与装饰兼具的物件,不仅展现了竹编技艺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活力,也为当地文化生活增添了独特韵味。
这次青衿护新队的志愿者来到德新镇,竹编老师从竹编历史背景和编织技法向志愿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实践教学环节,老师重点教授了竹编的基础技巧以及竹编工艺扇的详细编织步骤。对于竹编风铃的制作,除了讲解一些小技巧外,更多地鼓励志愿者们自主探索学习。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志愿者们对竹编工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了解到竹编在当地虽没有复杂的传承体系,却以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在校园和社区中默默传承,为乡村文化注入着生机与活力。
图为老师现场展示编织竹编技巧 吴炜摄
这看似简单的竹编,在编织过程中,志愿者们却屡屡遭遇难题。有时编错了位置,整个纹路就会错乱;有时拼凑不紧凑,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让志愿者们深切体会到竹编工艺的精细与不易,也明白每一件精美竹编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耐心与专注。编织过程中,大家边做边交流,分享着各自的经验,遇到困难时相互提醒、出谋划策。编制完成后,大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工艺扇造型各异,风铃小巧精致,虽然算不上完美,却都是大家用心制作的成果,现场洋溢着志愿者们满满的成就感与欢声笑语。


图为志愿者们在老师指导下体验竹编工艺 吴炜摄
此次竹编非遗文化研学活动,让志愿者们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到了竹编工艺的独特魅力,也深刻理解了传承这门古老技艺的重要意义。通过动手实践,大家不仅锻炼了耐心与专注力,更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相信这份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感悟,会激励着青年志愿者们在未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让古老的竹编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为志愿者们成果展示 吴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