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7月海风吹透平潭之礁,为期两天的“览平潭红韵绿景,悟千年文脉传承”暑期社会实践留在我心上;在海天相接处的“海峡第一岛”上,当红色、绿色和千年文脉三者同时存在时,在更加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空场域下,二者结合迸发出新时代下的更强火花——社会实践正是一种青年实践育人的方式。
作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海扬帆实践队负责人,在对革命先烈们肃然起敬的同时,怀着一份对环保的满腔热血和担负起自身文化使命的使命感,我们踏上了一条结合理论和实践的道路。
在此,沿着时间的步履,在行程中留下满满的足迹,在收获的过程中记录感受和体会,指导未来实践活动的前进方向。
7 月3日上午,来到祖国大陆距台最近的猴研岛,驻足于地标“68海里”纪念碑前,“68海里”三个大字背后的故事正是无声的历史诉说。走访了几个地方的游客,在被采访的人当中,一位老船长尤其触动笔者。他自青年时期就在海峡捕鱼,知道对岸可以看见对面的灯光,但他更希望的就是两岸联通能像水一样通了!
实践队队员正对游客进行采访 吴欣焓通讯员摄
下午的大坪村,散落在红色文化广场上的一缕缕金色阳光映照着最新的“墙绘”,墙上的一幕幕革命故事画面都鲜活地呈现出来,这是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4次来挂钩帮扶的真实历史见证,“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展示着大坪从贫困老区逐步迈向乡村振兴示范村之路,主题党日馆通过“全息投影‘时间轴’”电子屏让队员看见平潭从战备前线到国际旅游岛沧海一粟的巨变之雄伟。看着带领村民们走出困境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封亲笔回信原件,队员们不禁发出感慨:“民众的关切和奋斗始终离不开领袖们殷切的关爱。”
会上组织同学们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的读书活动环节中,《习近平在福建》讲到的内容。我谈了个人的感受:“当年习近平同志去大坪村叮嘱说‘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收增产’,村民们都按照习近平的嘱咐去干,他们现在都开始种起山林里面好东西,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上日程,我们是青年学生,也要像大坪村一样,学以致用,在实践上,把学到的知识化作动力。”
参观完党日馆之后,我们又来到曾焕干烈士故居,只见曾焕干烈士故居斑驳的墙面上仍然保留着当年革命志士留下的标语,当地的老人们都对我们诉说了这样一段往事:“他就义前说,‘我的生命可以结束,但平潭的解放事业必将成功’。”这一刻,不仅是老人的语言,也是刻印在我们队员心灵上的精神高地。
7 月4日上午,在北部生态廊道可以看到随风摇曳的发电机组,洁白的风车与天蓝海碧相映成景。实践队成员参加清洁海滩活动,按组分配任务各自捡拾垃圾,同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对于景区游客遗弃的废瓶子、食品包装袋等各种垃圾物品而言,除了破坏景区景观,还可能造成更多危害。摄影组人员一边对照拍照建设之前的旧观与目前现状,并将这些情形制作成海报装订于景区醒目处;一边向游客派发实践队印制的宣传小册子,积极呼吁大家共同参与“无痕旅游”。
我们在玻璃栈道观景台上听平潭风电的环保意义介绍:“全岛森林覆盖率达37%,风力发电每年可以少用100万吨标准煤”,来到风车底下才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就是以实际事例来说明清洁能源、旅游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好了产业就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做到了环境保护。
“艺”海扬帆实践队来到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内后,在一件件凝聚先人7000多年前心血的石器、陶器和贝壳制品面前,更切身体会到早期先民们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却不肆意破坏自然的伟大创造,文资组队员也在体会中意识到先人秉持的“取之有度”的价值观是如何一以贯之地留存到现在。“生态文明”,这是一种社会活动的要求;而“取之有度”体现的是先人的生态观。如今提倡“生态文明”与当年文脉一贯。

实践队队员正研究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中的贝壳 吴欣焓通讯员摄
依托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国彩村村民吴国彩故居里挂着历年来村民们为支援前线场景的老照片,石头厝是平潭具有代表性的老建筑,以海边的花岗岩砌成,有着海边特有的防风、绿色环保的特点,用无人机拍摄下这片石头厝群落,眺望远处的片片青灰色屋顶和眼前碧蓝的大海,还有沿途那绚烂风车,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