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教育部署,丰富基层儿童科学启蒙内容,2025年7月16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四进永和服务队队员熊梓伊走进广州市黄埔区永和社工服务站,开展主题为“吹出来的科学:排笛手工+声学探秘课”的趣味科普课程。本节课通过“动手制作—激发好奇—理解原理”的循序设计,引导小朋友在操作与感知中认识声音的生成过程,并以排笛为媒介完成一次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探索。
课堂一开始,课桌上五彩缤纷的吸管便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疑问,授课老师笑着回答:“这可不是普通的吸管,它们马上就会变成能唱歌的‘吸管排笛’!”孩子们纷纷瞪大双眼。在老师分步演示后,孩子们化身小小工匠,迫不及待地投入制作:剪裁吸管、粘贴固定、密封底口。一时间,教室里剪刀的“咔咔”声、胶带的“撕拉”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在助教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仔细调整吸管长度、认真封口,直到每一根吸管都笔直、整齐、不漏气才满意。孩子们专注的眼神、稚嫩的动作展现着专注与热情,无不透露出对即将诞生的乐器的期待。当一支支色彩斑斓的排笛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教室里立刻变成了欢乐的音乐海洋。各种清脆或稚拙的音符此起彼伏,孩子们兴奋地站起身,争相吹响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在孩子们吹奏热情最高涨时,老师适时引导观察:“你们发现了吗?越短的吸管,声音越尖。”孩子们立刻低头验证自己的排笛。老师顺势讲解了吸管长度、气柱振动与音高变化的科学原理。孩子们听得入神,边听边尝试,渐渐理解了自己创造的声音背后的奥秘。亲手操作后的理论点拨,让抽象的声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
这堂“排笛科学课”在一声声清脆吹奏中落下帷幕。孩子们用双手剪出了色彩,用双唇吹出了节奏,也用好奇编织出对科学世界最初的憧憬。那些专注的眼神、探究的尝试,正是科学素养悄然萌芽的生动写照。四进服务队以艺术为媒,以实践为径,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科学、发现答案的种子,为“百千万工程”的科普篇章奏响新旋律。
通讯员:熊梓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