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水利环保事业发展现状,7月7日至12日,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河小哨”公益科普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为期6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先后走进栾川县、洛阳市区及孟津区的水利、环保机构与自然人文场馆,在实地调研中感悟水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7月7日,团队首站来到栾川县水利局。工作人员结合栾川县多山多水的地理特点,详细介绍了当地中小型水库建设、河道治理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情况。队员们通过查看水利工程分布图、观看防汛调度演示,直观了解了“依山治水、因水兴县”的实践路径,还就山区水利设施维护、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问题与工程师展开热烈讨论。
次日,团队走进栾川县环保局。在环保监测实验室,队员们观摩了水质样本检测的全过程,从pH值测定到重金属含量分析,专业仪器与精密操作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数据说话”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座谈会上,环保局负责人分享了栾川县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案例,尤其提到当地通过严格监管矿产开发、推广生态农业,实现了伊河、洛河支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的成果,让队员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7月9日,团队前往陆浑水库。作为黄河下游重要的水利枢纽,陆浑水库兼具防洪、灌溉、供水等多重功能。站在水库大坝上,望着碧波荡漾的湖面,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道:“水库不仅保障了洛阳、郑州等地的应急供水,还在调蓄洪水、改善局部气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队员们沿着堤坝行走,仔细观察水位监测设备,记录水库生态保护措施,深切感受到大型水利工程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随后两天,实践脚步转向水文化与生态保护的结合领域。7月10日,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内,斑驳的漕运船只、清晰的河道示意图,生动再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队员们在“运河与城市”展厅驻足良久,从大运河沟通南北的航运史中,品味古人“治水兴邦”的智慧。7月11日,孟津湿地公园的实地探访则呈现了现代生态保护的鲜活实践——成片的芦苇荡里水鸟栖息,清澈的湿地水域中鱼虾可见,管理人员介绍的“退耕还湿、水质净化”技术,让队员们看到了人工干预对生态修复的积极作用。
活动最后一天,团队来到黄河博物馆。在“千秋治河”展区,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到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程,跨越数千年的治河史脉络清晰;“水患警示”展区的历史照片与数据,又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作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守护母亲河不仅是责任,更要靠专业本领。”队员胡家旗在参观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
此次实践活动中,“河小哨”公益科普志愿服务队将专业所学与实地观察相结合,既见证了水利环保事业的发展成果,也意识到水生态保护任重道远。队员们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河小哨”为名,当好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员、实践者,用青春力量守护碧水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