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赴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龙舟古韵·乡兴梦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泾县桃花潭旅游度假区,开展有关桃花潭龙舟非遗文化的深度调研。
桃花潭,因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名扬千古,更因每年端午时节激烈的龙舟竞渡而焕发勃勃生机。彼时,潭面龙舟列阵,鼓声震天,健儿挥桨破浪,岸上人潮涌动,呐喊如潮。这传承百年的盛事,为这片诗意水域注入了奋勇争先的豪情与炽热的烟火气。
在龙舟非遗传承人翟大顺的引领下,静态的龙舟构件仿佛被唤醒:斑驳船桨诉说着劈波斩浪的往事,精致龙头镌刻着对风调雨顺的祈愿,褪色鼓面似乎仍回响着震天的助威。走进翟氏宗祠,古梁柱间弥漫着与龙舟交融的厚重底蕴,族谱记载清晰勾勒出家族与龙舟竞渡的深远渊源。步入“龙宫”,修复完好的老龙头与现代改良龙首并立,新旧碰撞间,生动传递着这项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的生命力。
图为桃花潭龙舟中特殊龙头——老木龙
团队随后有幸采访了翟大顺先生。谈及与龙舟的缘分,他眼角的皱纹漾满温情——从幼时被父辈抱在船头,到少年首次握桨参赛,再到如今悉心教导后辈,龙舟早已融入他的生命血脉。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传承的执着坚守。他不仅守护着老手艺,更将目光投向未来:“我会一直传承龙舟非遗,直到老得动不了。我也期望我的孩子能成为下一代传承人。”说这话时,他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已看见年轻的身影在千年潭水上续写龙舟竞渡的新篇章。这份坚守,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内核——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薪火相传。
图为团队队员对传承人采访
调研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桃花潭龙舟文化在政府乡村振兴政策扶持下的蜕变:从昔日的小众传承、鲜为人知,到如今赛事声名远播,焕发出强劲活力。这启示青年学子:乡村振兴绝非空中楼阁,它需要如翟大顺这样的守护者,深扎乡土,挖掘历史根脉,守护非遗火种。当龙舟文化成为凝聚村民情感的纽带、吸引八方游客的名片,它便成为乡村振兴强有力的“黏合剂”——既聚拢人心,又激活发展动能。实践队员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唯有让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才能让乡村在历史的滋养中走向可持续的繁荣。(通讯员:於栋阳 刘屹桐)
图为团队在翟氏宗祠正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