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梦)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践行和发扬雷锋志愿服务精神,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项目组走进神木市张王庄村互助幸福院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实践队员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送去关爱,扎根基层汲取智慧,在奋斗中践行初心与使命。
中国共产党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与张王庄村村党支部书记王书记的对话中,项目小组了解到了张王庄村的基本情况:张王庄村由张村和王村两村结合而成,本村经济发达,神木地区煤矿资源丰富,经济较为发达。乡村骨干力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村内留守老人较多。张王庄村在政策的要求与村民的真切需求下,设立了互助幸福院。

图为幸福互助组的标语 陈静涵摄
“一个为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这其中内涵的要求便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老年人。张王庄村积极相应政策,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建成互助幸福院,并且不断探索其治理模式。幸福互助院坚持张村和王村各管各村,各自供餐,维护了良好的秩序。这种“村办村管”的养老模式在政府资金扶持与村集体自主运营的双重保障下,形成了“自我服务、互助共济”的特色机制。

图为互助幸福院的菜单 陈静涵摄
幸福互助院分为张村和王村两个小组,老年人年龄在65-80岁之间,为老年人提供差异性服务。每日菜单由营养师专门设计,荤素搭配,营养美味有个性,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部分老人长期食用剩饭的生活习惯,老年人在此吃得营养又幸福。这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还减轻了子女赡养父母不到位的心理负担。幸福互助院的人文关怀也温暖人心,逢年过节还会准备饺子宴、长寿面,老人们围坐吃饭比在家还热闹。
幸福互助院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的物质需求,还着力于温暖老人的精神家园。每逢节假日,村委会代表们会一起和老人们吃饭,热闹红火的场景驱散了老人们内心的孤独,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老人们自编自演秧歌、小品等节目,村民自发组成的15-20人志愿服务队负责场地布置与后勤保障。这种“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模式,使幸福互助院的养老体系得到了发展与完善。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项目组团队在张王庄村开展了助老服务,获得村民广泛认可。学生开展“银龄数字课堂”课程教学,包含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基础软件,进行防诈骗的宣讲、在和老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小县城的发展故事,为新时代把握地方历史发展脉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与实践团队的对话中,王书记提出了几点对于新时代青年的期待:行稳致远,开拓进取。发展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敢于创新,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村的振兴之路;知行筑梦,青春耕新。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的智慧和活力,希望大学生们能走进乡村,把所学知识与农村实际结合,在实践中成长,为乡村注入新动能。
当互助养老的传统智慧遇到生机勃勃的青春力量,当政策扶持与集体智慧相结合,便会碰撞出火花,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暑期社会实践团在“三下乡”中践行了社会责任。队员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弘扬了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躬身实践,触摸生命的温度与厚度,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社会担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次社会实践经历将成为实践队员心中光辉永存的美好回忆,这团在乡土间点燃的星火,必将熔铸成实践队员毕生的信念灯塔,以热爱为焰、知识为薪,永远奔赴在为生命微光驱散阴霾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