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青春探寻非遗脉络:大学生深度调研黄梅戏传承发展之路

    2025-07-17    阅读:
    来源:记者采写稿
安庆博物馆:追溯黄梅戏的历史源流
安庆博物馆始建于1978年,集文物征集、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是全面反映安庆地区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一家国字号黄梅戏专题博物馆。踏入馆内,就仿佛开启了一场时空穿越之旅,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这座城市与黄梅戏的不解之缘。
在黄梅戏专题展区,一份1948年的《天仙配》手抄本格外引人注目。泛黄脆弱的纸页,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记录着几代艺人对这一经典剧目的打磨历程。其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句传唱至今的经典唱词,据讲解员介绍,至少历经了七次精心雕琢。从最初的雏形到最终的经典呈现,每一次修改都凝聚着艺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观众审美需求的洞察,体现了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
展柜中,300余件展品有序陈列,从民国时期印制粗糙却充满时代印记的戏单,上面标注着演出时间、地点和剧目,能让人想象当时戏迷们奔走相告、赶赴剧场的热闹场景;到改革开放后黄梅戏在各类赛事中斩获的获奖证书,彰显着这一剧种在新时代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力,系统地展现了黄梅戏从萌芽到繁荣的百年发展脉络。早期的黄梅戏道具简单质朴,反映出其诞生于民间、生长于乡野的草根特性;而后期精美的戏服、头面,刺绣精致、配饰华丽,见证了黄梅戏逐渐登上大雅之堂,艺术表现力不断丰富和提升的历程。这些展品不仅是黄梅戏发展的实物例证,更是其艺术内涵不断丰富、文化价值日益凸显的生动诠释。
除了这些静态展品,博物馆还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影像资料展示了黄梅戏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片段。从早期舞台上略显青涩但充满生命力的演绎,到现代舞台上融合了灯光、舞美等多元元素的精彩呈现,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黄梅戏在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上的演变。此外,馆内还设有互动体验区,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穿上戏服,模仿黄梅戏经典动作,沉浸式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魅力,拉近了普通观众与这一古老剧种的距离。

安庆纪念馆:探寻黄梅戏的文化根基
庆纪念馆,作为承载安庆城市记忆与文化底蕴的重要场所,也蕴含着丰富的黄梅戏文化元素。它坐落于城市的核心区域,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黄梅戏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氛围相得益彰。
馆内的“戏曲之乡”展厅,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场景复原和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深入剖析了黄梅戏与安庆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3D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再现了1950年代安庆街头的戏曲表演场景:热闹的集市中,临时搭建的戏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台下观众们或站或坐,脸上洋溢着陶醉的神情,吆喝声、叫好声此起彼伏,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戏曲繁荣的黄金时代。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黄梅戏曾经作为安庆市民主要娱乐方式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其在民间的深厚群众基础。
在文化溯源部分,纪念馆通过展示安庆地区的方言特点、民俗风情、民间传说等内容,揭示了黄梅戏诞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黄梅戏的唱腔和念白深受安庆方言的影响,独特的发音和语调赋予了黄梅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韵味。同时,安庆地区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庙会、节庆等,为黄梅戏的演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进了其在民间的传播和发展。此外,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等也为黄梅戏的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经典剧目都取材于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体现了黄梅戏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为了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黄梅戏文化,纪念馆还设置了多个体验区。在“戏曲基因检测”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分析参观者的方言发音特点,追溯其与戏曲的地缘关联。这一创新的体验项目不仅激发了参观者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也为黄梅戏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戏曲服饰体验区,参观者可以亲手触摸、试穿精美的黄梅戏戏服,感受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穿上戏服的那一刻,仿佛化身为戏中的角色,更能体会到黄梅戏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黄梅戏艺术中心:见证黄梅戏的创新变革
黄梅戏艺术中心,是安庆市为推动黄梅戏发展而打造的现代化文化场馆,也是黄梅戏创新与发展的前沿阵地。这里不仅拥有先进的演出设施,还设有数字化实验室、创作工作室等,为黄梅戏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走进数字化实验室,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令人眼前一亮。AI技术的应用,使得普通人的清唱能够自动匹配专业的黄梅戏伴奏,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音乐爱好者,也能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演唱黄梅戏的乐趣。VR设备更是创造了沉浸式的戏曲体验场景,戴上设备,体验者仿佛置身于黄梅戏的经典剧目舞台之上,与演员们一同唱念做打,感受戏曲表演的独特魅力。这种创新的体验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年轻观众对黄梅戏的兴趣,据艺术中心负责人介绍,自数字技术应用以来,年轻观众的参与度提升了40%。
在创作工作室,一批年轻的戏曲创作者们正在努力探索黄梅戏的创新表达方式。他们将现代音乐元素、舞蹈形式和舞台设计理念融入黄梅戏创作中,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例如,在新编黄梅戏《新天仙配》中,创作者大胆采用了电子音乐和现代舞蹈元素,重新演绎了这一经典神话故事。电子音乐的节奏韵律与黄梅戏的悠扬唱腔相互交织,现代舞蹈的动感活力与传统戏曲的身段动作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这种创新不仅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黄梅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此外,黄梅戏艺术中心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黄梅戏的传播与推广。通过制作短视频、直播演出等形式,将黄梅戏的精彩片段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黄梅戏经典唱段的短视频获得了数百万的播放量和大量的点赞评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这些创新举措,使得黄梅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逐渐打破了传统戏曲与年轻观众之间的隔阂。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坚守黄梅戏的传承使命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二团,1982年改名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它是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承载着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的重任。
走进剧院后台,便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传承精神。00后学员们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刻苦练习着黄梅戏的基本功。水袖功是黄梅戏表演中极具特色的技艺之一,学员们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水袖的舞动技巧,使其能够在表演中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意境。每一次甩袖、收袖,都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练习才能做到行云流水、恰到好处。除了水袖功,学员们还需要练习唱腔、身段、台步等基本功,每天的训练时间长达10小时。尽管训练过程艰苦,但这些年轻的学员们怀揣着对黄梅戏的热爱和对传承使命的担当,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剧院的排练厅里,演员们正在为当晚的演出紧张排练。从一招一式的打磨,到一颦一笑的揣摩,演员们全身心投入,力求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晚,大学生团队观看了经典剧目《女驸马》的演出。舞台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他们的唱腔婉转悠扬,字正腔圆,将黄梅戏独特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身段动作优美流畅,一招一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戏曲功底;表情细腻生动,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角色的情感变化。尤其是饰演女驸马冯素珍的演员,以其精彩的表演,将冯素珍的聪慧、勇敢和坚韧展现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之中。
在传承方面,剧院不仅注重培养年轻演员,还积极开展戏曲普及教育活动。定期组织戏曲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为学生和市民们举办黄梅戏讲座、培训课程和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此外,剧院还与专业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观剧感悟: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之思
观看完《女驸马》的演出后,“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团队的成员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场演出不仅让他们领略到了黄梅戏的独特艺术魅力,也引发了他们对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深入思考。
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戏曲面临着观众老龄化、传承断层等严峻挑战。尽管安庆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黄梅戏振兴计划”,加大对黄梅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力度,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仍任重道远。
从六位大学生的调研视角来看,黄梅戏的传承需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黄梅戏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保护好传统剧目和表演技艺,让黄梅戏的原汁原味得以传承。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索与现代科技、文化元素的融合,创新表演形式、传播方式和创作内容,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例如,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黄梅戏文化,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等。
此外,黄梅戏的传承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黄梅戏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文化机构和艺术院校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媒体应加强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普通民众也应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此次“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团队的安庆之行,是一次对黄梅戏文化的深度探寻,也是对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青春助力。六位大学生用脚步丈量文化脉络,用眼睛观察传承现状,用思考探索创新路径,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黄梅戏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续写其辉煌的篇章。
图:彭欣语
文:左倩怡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