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追溯秦淮记忆、赓续金陵文脉、焕发古韵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南京市,走进浦口区老山腹地的不老村,开展文化调研活动。实践团队系统探究自然生态与人文底蕴共生的乡村发展路径,解码“山水乡愁”背后的振兴逻辑。
图为不老村广场乡村振兴展示栏宣传标语 熊子源 摄
团队以“文化载体与价值传播”为调研核心,对不老村的文化传承体系展开系统考察。广场楹联“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被列为首要研究对象。成员们通过比对《乡村振兴战略纲要》原文与村民访谈记录,发现其作为文化符号的传播效能:既浓缩政策精神,又成为村民共识的凝聚点。
图为团队成员在不老书院内展区研学李泉龙 摄
在不老书院,书院内的“党的光辉历程”主题展陈引发专业思考。团队梳理展陈逻辑——按“抗战支援—改革开放—新时代振兴”时间线,将手推车、锄头、民宿挂牌等实物与对应时期的村庄经济数据并置,形成“实物见证—数据佐证—精神传承”的三维叙事。这种展陈设计,被归纳为“乡村红色文化传播方法论”:用村民熟悉的老物件勾连历史,用可感知的发展数据强化认同。
团队成员通过符号分析、展陈解构与活动评估,提炼出不老村文化传承的“转化逻辑”——将政策话语转化为生活符号,将历史叙事转化为实物展陈,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体验活动。这些发现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实操模型。
图为团队成员在不老书院合影 张宇文 摄
不老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让山水不仅是景观,更是可体验的生态产品;让乡愁不仅是情感,更是能变现的文化符号;让党建不仅是引领,更是凝聚共识的实践纽带。用创新思维激活文化价值,让山水乡愁在可持续发展中真正实现“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