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7月5日,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淮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团队“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踏入了安徽安庆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天、紧凑而充实的黄梅戏文化调研活动。这座被称为“黄梅戏之乡”的城市,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婉转的戏曲旋律,承载着黄梅戏数百年的历史与传承。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探寻,更是当代大学生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的生动实践。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却在安徽安庆发展壮大,成为了安庆的文化名片。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的黄梅采茶歌就已盛行,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早期的黄梅戏是在鄂、皖、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融合了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等元素,先在农村生根发芽,而后走进城市。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独角戏、三小戏,到后来与说唱艺术、青阳腔、徽调等融合,逐渐形成了本戏,角色行当和唱腔也日益丰富成熟。1921年,《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迎来了辉煌时期,以《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为代表,走向全国,乃至海外。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传承和保护工作也愈发受到重视。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安庆博物馆的建筑上,这座承载着安庆历史记忆的殿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大学生团队。博物馆内的黄梅戏专题展区,犹如一座时光宝盒,珍藏着黄梅戏的前世今生。
泛黄的《爱风关》手稿静静躺在展柜中,纸张虽已脆弱,但上面工整的批注却仿佛在诉说着几代表演艺术家的心血与执着。这些批注,有的是对唱腔的调整建议,有的是对表演动作的详细记录,每一笔都凝聚着艺术家们对戏曲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组长站在展柜前,眼神中透露出敬畏与专注,她轻轻说道:“这些手稿就像戏曲艺术的DNA,承载着黄梅戏的核心密码。”
沿着展区漫步,一幅幅剧照、一件件戏服头面依次映入眼帘。从早期《杜鹏女》的剧照中,可以看到演员们质朴的表演和充满乡土气息的舞台布置,那是黄梅戏在民间生长的印记;而精美的戏服头面,无论是华丽的刺绣还是精致的配饰,都展示了黄梅戏舞台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据了解,这些展品跨越了黄梅戏从草台班子到登上大雅之堂的漫长历程,200余件展品串联起了黄梅戏发展的脉络,让同学们得以直观地感受到黄梅戏的历史变迁。
在音像互动区,博物馆研究员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黄梅戏,近年来安庆市大力推进非遗数字化工程,这些珍贵的音像资料都被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得以永久保存并更广泛地传播。

离开博物馆,团队来到了安庆纪念馆,这里是黄梅戏文化基因的重要溯源地。纪念馆的“戏曲之乡”展厅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技术,一组3D全息投影生动地重现了1950年代的街头戏台。热闹的场景中,演员们在台上唱念做打,台下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戏曲盛行的年代。
同学们在观看投影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观众席中有位老人的相貌与展墙照片里的一位青年颇为相似。带着疑问,她向讲解员请教。讲解员微笑着证实,这正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连续跟拍黄梅戏戏迷张大爷60年的影像档案。这份档案记录了张大爷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的岁月,也见证了黄梅戏在安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从张大爷不同时期的神情和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黄梅戏始终如一的热爱,这种热爱也代表了无数安庆人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
除了这些有趣的体验项目,纪念馆新推出的“戏曲基因检测”项目引发了团队成员们的热议。这个项目通过分析参与者的方言发音特点,追溯其与戏曲的地缘关联。据介绍,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与安庆地区的方言紧密结合,独特的方言发音为黄梅戏赋予了独特的韵味。通过“戏曲基因检测”,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与黄梅戏文化的内在联系,也为黄梅戏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下午,团队来到了充满现代科技感的黄梅戏艺术中心。这里不仅是黄梅戏表演的重要场所,更是黄梅戏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
在“数字戏曲实验室”里,成员站在控制台前,眼神专注地操作着设备,将传统《女驸马》唱段与电子音乐进行混搭。随着音乐的响起,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子音乐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原本悠扬婉转的唱腔在电子音乐的烘托下,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令人惊喜的是,系统对这种改编版本的接受度评分显示高达78%。艺术总监站在一旁,指着墙上的数据屏介绍道:“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戏曲,只是需要用新的方式来打开它。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将黄梅戏与现代元素融合的‘黄梅戏+’系列短视频,在B站等年轻人喜爱的平台上非常受欢迎,单条最高播放量已经突破百万。”
在排练厅里,95后演员小林正在排练新编《天仙配》。排练厅的上空,无人机搭载的投影设备在空中勾勒出银河的壮丽景象,为舞台增添了梦幻般的氛围。小林的表演也让人眼前一亮,他将现代舞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传统身段中,动作流畅自然,既保留了黄梅戏的韵味,又展现出年轻人的活力与创新。小林笑着介绍:“我们把这种创新的表演形式叫做‘量子黄梅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黄梅戏。”
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针对这种创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叶茹同学认为,这种创新是黄梅戏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融入新元素,才能让黄梅戏在年轻一代中焕发生机;而彭新宇同学则表示担忧,他认为过度创新可能会稀释黄梅戏的本体特色,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内涵。这场讨论反映了黄梅戏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思考,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是黄梅戏未来发展的关键。

夜幕降临,安庆艺术剧院灯火通明,这里是黄梅戏传承的坚守阵地,后台的化妆间里,充满了紧张而忙碌的气氛。00后学员小王在老艺术家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认真地勾画着脸谱。脸谱是戏曲演员面部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身份。李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讲解:“画脸谱讲究‘宁穿破,不穿错’,每一笔都有它的意义,一定要认真细致。”
在后台,处处可见“传帮带”的温馨场景。既有七十岁高龄的国家级传承人,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为年轻演员们传授着戏曲的精髓;也有刚入行不久的“00后”学员,他们充满朝气和热情,为黄梅戏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这种老中青三代传承的模式,是黄梅戏能够绵延不绝的重要保障。
当晚的《罗帕记》演出中,一个细节格外引人注目:字幕屏不仅同步显示着方言注释,方便本地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还增加了英文翻译,以适应国际巡演的需求。这一小小的改变,体现了黄梅戏在传承过程中对不同观众群体的关注和适应。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黄梅戏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安庆黄梅戏年轻观众占比从12%提升至27%,这表明在一系列振兴措施的推动下,黄梅戏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35岁以下从业者仍不足行业总数的15%,这种“观众年轻化”与“从业者老龄化”的剪刀差,成为当代戏曲传承的典型困境。
为了振兴黄梅戏,安庆市于2018年启动“黄梅戏振兴工程”,投资3.2亿元建设数字化保护体系,通过实施黄梅戏数字化保护行动、活态化传承行动和创新性利用行动,全面推动黄梅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此次大学生团队的调研活动,恰逢该工程中期评估阶段,他们以年轻人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年轻化样本。
当最后一缕灯光在剧院熄灭,这场充满意义的文化探寻之旅暂告段落。同学们的手机里存满了珍贵的资料:有百年剧本的沧桑笔迹,记录着黄梅戏的历史传承;有年轻演员辛勤练功的汗水,展现着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还有自己试妆时的青涩模样,留下了与黄梅戏亲密接触的美好回忆。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清晰的图景——黄梅戏的传承,正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寻找平衡点。
正如组长在总结会上所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我们这代人要做的,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生活中继续生长。”这支大学生团队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的行动证明:当青春遇见非遗,激荡出的将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回响。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黄梅戏的历史与现状,更激发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让黄梅戏这颗戏曲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彭欣语
文:左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