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邂逅非遗:大学生探秘黄梅戏传承新路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2024年7月5日,淮北师范大学“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调研团队——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队伍,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好奇,深入安徽安庆这座黄梅戏的重要发源地,开启了为期一天的黄梅戏文化考察之旅。他们肩负着探寻黄梅戏传承与创新奥秘的使命,走访当地四大文化场馆,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与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方式,试图全方位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传承现状与创新实践,为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年轻化传播注入新的思考与活力。
历史寻踪:博物馆里的文化密码
黄梅戏,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戏曲艺术,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其前身是黄梅县的采茶调及山歌、秧歌、茶歌等民间小调。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清时期黄梅戏形成戏曲雏形,后传入安徽安庆一带。它巧妙地结合了当地民间艺术,采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深受民众喜爱的剧种。
在安庆博物馆黄梅戏专题展区,一份1948年的《天仙配》手抄本格外引人注目。泛黄的纸页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承载着几代艺人的艺术心血。这些批注不仅是对唱词、表演细节的修改,更是艺术传承过程中智慧的结晶。讲解员指着一处修改痕迹详细解释道,“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段经典唱词至少经过7次打磨,每一次的修改都凝聚着艺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
展柜中,300余件展品系统呈现了黄梅戏的百年发展脉络。从民国时期的戏单,那上面记录着当时演出的剧目、演员阵容等信息,到改革开放后的获奖证书,见证了黄梅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黄梅戏艺术不断演进的实物资料。它们生动展现了黄梅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与成就,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黄梅戏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艰辛与荣耀。例如,早期的戏服虽然材质和工艺相对简单,但却充满了民间艺术的质朴气息;而后期的戏服则更加精致华丽,体现了黄梅戏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和进步。

科技赋能:当传统遇见现代
在黄梅戏艺术发展历程中,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其创新。黄梅戏艺术中心的数字化实验室便是这一创新趋势的有力例证。走进数字化实验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艺术世界。在这里,AI技术展现出了神奇的魅力,它可以将普通人的清唱自动匹配专业伴奏,让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体验到在专业伴奏下演唱黄梅戏的乐趣。而VR设备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体验者戴上VR设备后,能够“站上”经典剧目的舞台,身临其境地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黄梅戏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据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年轻观众的参与度提升了40%。这种创新方式不仅丰富了观众的体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喜爱黄梅戏,也为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例如,通过线上平台,黄梅戏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对黄梅戏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修复,让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长久保存。

薪火相传:剧院里的坚守故事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作为黄梅戏传承的重要阵地,承载着黄梅戏未来的希望。在剧院后台,00后学员们每日要接受长达10小时的专业训练。他们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刻苦练习水袖功、唱腔、身段等专业技艺。水袖功是黄梅戏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艺,学员们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水袖的舞动技巧,使其在表演中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意境。
尽管训练十分艰苦,坚持下来的年轻人不多,但这些留下来的学员们都是黄梅戏的未来希望。他们对黄梅戏充满了热爱和执着,愿意为了这门艺术付出努力。当晚的《女驸马》演出中,年轻演员们以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他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感染力,将剧中人物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他们的努力与付出,体现了黄梅戏传承的坚韧精神,也展示了黄梅戏艺术后继有人的良好态势。例如,一位年轻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每当看到观众对自己表演的认可,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跨界对话:寻找年轻化表达
面对新媒体兴起和娱乐方式多元化带来的挑战,黄梅戏的年轻化传播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在最后的座谈会上,团队成员与当地文化工作者齐聚一堂,就“戏曲年轻化”展开了热烈讨论。彭欣语提出的“戏曲+短视频”传播方案,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在当今短视频流行的时代,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黄梅戏,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例如,可以制作精彩的黄梅戏片段短视频,配上时尚的音乐和特效,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发布,让更多年轻人能够轻松接触到黄梅戏。
有位同学建议开发的戏曲主题文创产品,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文创产品可以将黄梅戏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产品,如戏曲主题的文具、饰品、玩具等。这样不仅可以让黄梅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作为文化礼品传播黄梅戏文化。安庆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要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讲好黄梅戏故事,这为黄梅戏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例如,可以将黄梅戏与现代影视、动漫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年轻人审美和喜好的作品。
黄梅戏作为安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戏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兴起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戏曲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观众老龄化、传承断层等问题日益凸显,黄梅戏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推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安庆市自2019年起实施“黄梅戏振兴计划”。该计划通过数字化保护、年轻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例如,安庆市加大了对黄梅戏艺术的资金投入,用于支持黄梅戏的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同时,加强了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挖掘和整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保存下来,并进行传播。此次大学生团队的调研活动,恰逢其时,为观察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效果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过大学生的视角和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年轻一代对黄梅戏的认知和需求,为黄梅戏的年轻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长江边的戏曲雕塑上,团队成员在雕塑前合影留念。这一天,他们在黄梅戏的世界里穿梭,既触摸到了黄梅戏厚重的历史,也感受到了其蓬勃的现代活力。“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过去,而是要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组长的感悟道出了这次调研的核心价值。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黄梅戏这项古老艺术正书写着新的时代篇章。他们将带着对黄梅戏的热爱和理解,回到各自的生活中,成为黄梅戏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黄梅戏将不断前行,绽放新的光彩。例如,一些年轻人可能会将黄梅戏与现代音乐、舞蹈等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还有些年轻人可能会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黄梅戏的魅力,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相信在年轻一代的努力下,黄梅戏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生机与活力。
图:彭欣语
文:左倩怡

 
作者:左倩怡    来源:新闻采写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徽韵戏脉探寻非遗根魂:大学生团队深度走访安庆黄梅戏文化地标
  • 青春邂逅非遗:大学生探秘黄梅戏传承新路
  • 青春接力守文脉,薪火相传润燕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 一叶一芽采春光,同源异艺品茶香
  • 一叶一芽采春光,同源异艺品茶香
  • 7月17日,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走进瑞草园茶叶基地开展采摘实践。基地尹经理细致指导采摘技巧:“捏紧芽叶基部轻提,保留
  • 07-17
  • 教育科学学院深耕民族地区 推普实践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