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湖南工程学院赴湘乡市山枣镇 教育关爱服务团暑期“三下乡” 实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一、实践背景与初心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而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更是乡村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为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现状,精准对接乡村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湖南工程学院组建了赴湘乡市山枣镇教育关爱服务团。团队怀揣着“用爱心传递温暖,用知识助力成长”的初心,于今年暑期前往山枣镇,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教育关爱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调研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当地教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二、实践调研与现状洞察
(一)群众心声:留守儿童的成长困惑

团队抵达山枣镇后,迅速开展了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调研工作。在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渴望与迷茫。一位五年级的小朋友低着头说:“爸妈一年就回来一次,打电话时除了问成绩,好像没什么好说的,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只能自己瞎琢磨。”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不少孩子表示,虽然知道父母在外打工是为了家庭,但缺乏陪伴和有效沟通,让他们常常感到孤独。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每月通话次数不足3次,通话内容多围绕学习成绩和生活开销,涉及兴趣爱好、心理感受的交流少之又少。在对“最希望得到的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人辅导功课”“能和父母多聊天”“有好玩的课外活动”成为高频选项。

(二)实地探访:教育与生活环境的真实面貌
1. 校园设施与教学现状

走进山枣中学,我们看到教学楼、操场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但仔细观察后发现,教学设备存在明显的陈旧问题。科学实验室里,不少实验器材布满灰尘,部分仪器因老化无法使用,一位物理老师无奈地说:“很多实验只能在黑板上‘画出来’,学生看不到实际操作,理解起来很费劲。”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虽然挂着牌子,但室内仅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本简单的心理书籍,缺乏专业的沙盘、测评量表等工具。据了解,心理辅导工作由语文老师兼任,每周仅能抽出1节课时间接待学生,难以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 家庭与社区环境
在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时,我们发现多数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老人们普遍表示,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但辅导功课、关注孩子心理变化实在力不从心。一位年过七旬的奶奶说:“孩子写作业时我就在旁边坐着,可我不认字,他说写完了我也不知道对不对,更别说看出他心里在想什么了。”
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有乒乓球台、棋牌室等设施,但日常使用者多为中老年人。青少年放学后,大多聚集在村口或家中,手机游戏、短视频成为他们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村里的图书室藏书多为十几年前的旧书,其中农业技术类书籍占比近半,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课外读物寥寥无几,借阅登记本上,近一个月的借阅记录仅有3条。

三、问题成因的深度剖析
1. 心理健康服务缺位的根源

山枣镇及周边地区的乡村学校,普遍面临专职心理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一方面,乡村学校薪资待遇、发展空间与城市学校存在差距,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当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心理健康”,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被忽视,久而久之,孩子们也不愿主动向他人倾诉烦恼。
2. 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制约
山枣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投入有限,难以承担频繁更新教学设备的费用。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设备损坏后,维修人员上门不及时,进一步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以科学实验器材为例,部分损坏的仪器因找不到合适的配件,只能长期闲置在实验室角落。
3. 家庭教育薄弱的深层原因
当地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这使得隔代教育成为普遍现象。祖辈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理念相对传统,往往将“吃饱穿暖”作为照顾孩子的首要目标,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方面力不从心。此外,代沟也让祖辈与孩子之间难以建立深入的情感连接,孩子的内心需求难以被察觉和满足。
4. 文化活力不足的关键因素
村里的文化活动多由村委会组织,缺乏专业的策划人员,活动形式多为广场舞比赛、象棋比赛等,难以吸引青少年参与。同时,文化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缺乏持续投入,图书室的书籍多年未添置新书,文化活动场所的设备也较为陈旧,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探索需求。
四、实践服务内容与实施细节
(一)分层调研:精准把握需求导向

团队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调研对象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三个组别,设计了不同侧重点的调查问卷。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采用图片辅助问答的方式,了解他们对课外活动的喜好;对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则通过文字问卷,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情况以及对资助政策的知晓度。
为确保调研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团队通过山枣中学校长和班主任,选取了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普通家庭等)的学生参与调研,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达89.4%。在问卷调研的同时,团队成员还深入校园课堂、学生宿舍、周边社区,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比如发现初中女生小敏因担心学费问题而对升学缺乏信心,小学男生小杰因沉迷手机游戏导致成绩下滑等,这些案例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精准靶向。

(二)多维服务:用行动点亮成长之路
1. 心理团辅:打开心灵的窗户

志愿者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团辅活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表情猜猜乐”游戏,通过模仿不同表情,帮助他们认识情绪;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则组织“情绪漂流瓶”活动,让孩子们把烦恼写在纸条上放进瓶中,再由志愿者抽取并给予疏导。 
在一次针对初中留守儿童的团辅中,志愿者带领大家开展“信任背摔”游戏,当有同学犹豫不敢倒下时,周围的同学齐声喊:“别怕,我们接住你!”这个场景让不少孩子眼眶湿润。活动结束后,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女生主动对志愿者说:“原来大家都很关心我,以后我想试着多和同学交流。”据统计,参与心理团辅的学生中,有80%表示“感觉心里轻松了很多”。

2. 励志教育:播撒梦想的种子
志愿者们邀请了湖南工程学院的优秀学长学姐录制视频,分享自己从乡村考入大学的奋斗故事。在“榜样面对面”环节,播放了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钟南山院士抗疫等时代楷模的纪录片,让孩子们在感动中领悟“奋斗成就梦想”的道理。
“写给三年后自己的一封信”活动中,孩子们认真地在信纸上写下自己的目标:“三年后,我要考上县重点高中”“希望那时的我,能勇敢地站在演讲台上”……志愿者们将这些信封装进特制的“时光胶囊”,约定三年后再回到山枣镇,和孩子们一起开启。而在“梦想勋章”制作环节,孩子们用彩纸、亮片等材料,亲手制作出象征自己梦想的勋章,有的勋章上画着医生的听诊器,有的画着航天飞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3. 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快乐
考虑到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学生的参与度,团队选择包饺子作为劳动实践的主题。活动当天,志愿者们提前准备好面粉、馅料、擀面杖等材料,在学校食堂开辟出专门的活动区域。志愿者先向孩子们演示了和面、擀皮、包饺子的基本技巧,然后分组进行实操。
一开始,孩子们包的饺子不是露馅就是形状怪异,但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渐渐地,包出来的饺子越来越像样。有个小男孩兴奋地举着自己包的“元宝饺子”向大家展示:“看,我包的饺子像不像金元宝!”当一锅锅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孩子们吃得格外香甜。一位同学说:“这是我第一次包饺子,虽然包得不好看,但吃起来特别香,因为这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

4. 科学实验:点燃探索的火花
科学实验小组的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趣味实验项目。在“水火箭发射”实验中,孩子们用饮料瓶、打气筒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当看到自己制作的火箭“嗖”地一下冲上天空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声;“茶水变墨水”实验中,当孩子们亲眼看到透明的茶水在加入某种试剂后变成“墨水”,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纷纷追问其中的原理。
志愿者们一边指导实验操作,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背后的科学知识,比如水火箭发射利用了反冲力原理,茶水变墨水涉及化学反应等。实验结束后,一位平时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男生拉着志愿者的手说:“原来科学这么有趣,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搞明白更多科学道理。

5. 政策宣讲:消除升学的顾虑
为了让学生们全面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宣讲团队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和动画短片,用生动的案例讲解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申请条件、发放标准等内容。比如通过湖南工程学院一位贫困生依靠助学金顺利完成学业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家庭困难不是升学的障碍”。
在“奖学金闯关问答”环节,志愿者们准备了丰厚的小奖品,孩子们积极举手抢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申请助学贷款需要什么条件?”“励志奖学金的金额是多少?”……一个个问题被抛出又被解答,孩子们对资助政策的了解逐渐深入。活动结束后,小敏偷偷对志愿者说:“原来上大学有这么多帮助,我现在觉得,考大学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6. 文艺汇演:展现青春的风采
志愿者和山枣中学的学生们共同策划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汇演。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节目,从选曲、编舞到排练,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家的汗水。演出当天,学校操场座无虚席,《少年中国说》的朗诵声铿锵有力,道出了青少年的豪情壮志;《凑热闹》的舞蹈活泼欢快,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下一个天亮》的歌声温柔动人,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汇演中,山枣中学朱建君校长和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刘琤部长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揭牌,这一环节让现场的师生们备受鼓舞。一位参与演出的女生说:“能在这么多人面前表演节目,我既紧张又兴奋,这次经历让我变得更自信了。”

7. 共绘墙绘:装点校园的风景
志愿者们和学生们一起,在学校的一面空白围墙上绘制“悦读成长”主题墙绘。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勾勒轮廓,有的负责调色上色,有的负责细节修饰。墙绘的主体是一本摊开的巨大书本,上面写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周围画着展翅的纸飞机、遨游太空的火箭,还有紧握铅笔的小手和绽放的向日葵。
绘制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提出新的创意。有个学生提议:“我们可以在纸飞机上画一些笑脸,代表快乐阅读。”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于是一个个带着笑脸的纸飞机跃然墙上。经过三天的努力,原本单调的围墙变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8. 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的基因
团队组织学生们前往湘乡县东山书院参观学习。东山书院是毛泽东早年求学的地方,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参观了毛泽东当年的教室、宿舍,看到了他用过的书籍和文具,聆听了他在东山书院求学时“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志向。
在革命文物陈列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诉说着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故事。观看近代革命影像时,当看到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英勇牺牲的画面,不少孩子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位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实践成效与深远影响
1. 调研成果为教育改进提供依据

团队将调研收集到的数据和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提交给山枣中学。报告中不仅指出了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增加专职心理教师、更新教学设备、丰富课外活动等。朱校长看完报告后表示:“这份报告非常及时和珍贵,为我们学校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会认真研究并逐步落实。”
2. 学生成长收获满满
政策宣讲活动后,学生们对资助政策的知晓率从原来的30%提升到了90%,不少学生主动向老师咨询升学和资助政策的相关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心理团辅和励志教育活动有效缓解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学习压力,很多学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课间主动和同学讨论问题、参与课外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
科学实验和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动手过程中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有位班主任反馈:“以前班里的同学比较内向,不爱说话,自从参加了这些活动,大家交流变多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3. 校园氛围焕然一新
“悦读成长”主题墙绘成为了校园里的“网红打卡点”,不少学生路过时都会驻足观看,潜移默化中受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的影响。科学实验留下的器材被学校保留下来,课后常有学生围着器材讨论实验原理,校园里掀起了一股“科学热”。红色教育让“奋斗”“担当”等理念深入人心,学生们在作文中提及“向先辈学习”“为祖国奋斗”的次数明显增多。
4. 长效帮扶机制正式建立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揭牌,标志着湖南工程学院与山枣中学的合作进入了常态化阶段。双方约定,湖南工程学院将定期组织志愿者前往山枣中学开展支教、心理辅导等活动,同时通过线上平台为山枣中学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辅导服务。山枣中学也将作为湖南工程学院的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实现校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六、实践总结与未来展望
本次赴湘乡市山枣镇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一次“接地气、察实情、办实事”的生动实践。团队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了当地教育的现状和需求;通过开展一系列精准化的服务活动,切实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教育的不易,更加坚定了“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信念。
这份实践调研报告不仅是对此次活动的总结,更是对乡村教育现状的一次真实呈现。它能够投到网站上,一方面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和留守儿童的需求,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教育;另一方面,也能为其他高校开展类似的“三下乡”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让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队伍中来。
未来,我们将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持续深化与山枣镇的合作,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服务内容,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作者:蒋国军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合肥工业大学学子赴马鞍山开展 “砼创华彩,乡伴成长”关爱困境儿童暑期实践
  • 蚌埠学院学子:财商教育同行,反诈守护家园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