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湘大学子绥宁行,竹龙腾跃话传承之困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025年7月10日,湘潭大学“湘莲筑梦 竹教相绥”暑期实践团深入湖南省绥宁县,聚焦当地竹编技艺,开展专项调研。团队成员先后走访绥宁县文化馆与县非遗文化展示中心,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系统梳理竹编非遗传承现状与挑战,为后续助力计划奠定基础。
         实践团首站抵达绥宁县文化馆,副馆长戴哲学向团队成员坦言了竹编非遗传承的严峻形势。他指出,苗侗村寨虽曾广布竹编技艺,如今却面临严重断层风险——北片乡镇虽零星保留传统手工编织工艺,但传承人数量锐减,传统竹制品存量急剧萎缩。戴馆长的深切忧虑与实践团成员此前在东山侗族乡的见闻高度吻合,让团队直观感受到绥宁竹编技艺濒危、抢救工作刻不容缓的现实压力。
(图一:队员们在绥宁县文化馆的合照)
         随后,调研重心移至绥宁县非遗文化展示中心。该中心集中呈现了绥宁丰富的非遗文化,竹编技艺尤为突出。在这里,实践团成员详细了解了竹编的历史、工艺及市场应用,并与肖炜桦就发展难题进行深入探讨。
据肖炜桦介绍,绥宁县的关峡乡有着两条壮观的竹龙,这是当地竹编技艺的重要象征之一。在“以竹代塑”的环保理念下,竹编制品以其独特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展示中心,实践团成员看到了大量的竹编制品,这些产品多为实用性产品,如篮子、餐具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聚酯纤维等塑料制品,有效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危害。
(图二:队员们在与肖炜桦交流)
         谈到当地政府为竹编技艺传承所提供的支持,队员们了解到,绥宁县成立了“竹产业协会”,通过组织展销会、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广竹编技艺。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竹编产品的知名度,还为手艺人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销售平台。
         在谈到废料处理时,肖炜桦表示,目前绥宁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可以将竹编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制作成竹炭和提炼竹精油。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为竹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在竹编技艺的传承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据了解,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无年轻传承人接手。许多手艺人年纪已大,由于语言不通、缺乏创新等原因,技艺传承变得愈发困难。此外,产业链不成熟、宣传力度不够、市场需求少等问题也制约了竹编技艺的发展。时间成本高、价格不便宜,使得竹编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同时,品牌影响力不够、线上运营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图三:队员们在展示中心的合照)
         此次深度调研,使实践团对绥宁竹编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困境形成系统性认识: 技艺濒危、人才断层、市场乏力、品牌运营滞后交织成主要挑战。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诊断书”,实践团深感责任重大。
         团队成员表示,将迅速整理调研所得,形成详实报告与针对性建议。 报告将着重分析传承难题根源、市场拓展路径与品牌建设策略,并积极对接校内外资源,力求为绥宁竹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切实可行的青年方案。
         更重要的是,此行深刻启示: 守护竹编这类珍贵的非遗,不仅是传承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更是为现代生活注入可持续的绿色智慧与人文温度。湘莲筑梦实践团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共同促进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机。
 
作者:王祥宇    来源:湘潭大学金翼5·1·8团队爱心团队赴邵阳市绥宁县东山侗族乡暑期社会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蚌埠学院学子三下乡:财商教育行,反诈进社区
  • 创意镜头映乡韵 青春步履丈河山——吉首大学“心系旅农”实践团深入青龙峡纪实
  • 田间劳作承薪火,农间对话润初心 ——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綦水启源,蒙趣化行实践团赴
  • 校社联动 巢湖学院“蚂蚁助学”携手佰善社工,为留守儿童织密安全网
  • 聚焦大坪村:乡镇干部带队了解贫困家庭生活
  • 湘大学子绥宁行,竹龙腾跃话传承之困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