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6日,数学与统计学院“青禾映海,筑梦屿间”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漳州市东山县,调研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成果。该实践活动秉承谷文昌矢志为民的担当精神,以实际行动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东山县位于福建南部沿海,“海抱陆、陆衔湾”的格局独具特色,海岸线蜿蜒、岛礁星布。当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态势显著:宫前村鲍鱼养殖集群、西港盐场千年制盐技艺、澳角村“渔旅文”融合项目蓬勃发展;作为谷文昌思想发源地,百里木麻黄防风林带与谷文昌纪念馆承载治沙历史,成为“实干为民”的精神地标。当前,东山县以谷文昌事迹为引领,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推进,全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一、传文昌精神,兴产业富民 谷文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精神深植东山。其务实担当与为民情怀,指引东山将生态优势转为发展势能,推动鲍鱼养殖、盐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势能,更让东山大地上的精神丰碑化作百姓增收的鲜活答卷。
在宫前村鲍鱼养殖基地与西港盐场,实践队探访特色产业与传统技艺。在鲍鱼基地,他们向养殖户学投喂、配饵等技术,感受“一粒鲍”背后的匠心;走进盐场,手持竹耙拢盐粒,盐晶间流淌着千年技艺的厚重。技术创富、匠心传承,让两大产业成为东山乡村振兴支柱,绘就“生态美、产业兴”图景。
从养殖海域到盐田阡陌,谷文昌精神如不灭火种,点燃东山乡村振兴燎原之势。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勾勒产业富民图景。实践队的每一次探索,都见证精神力量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让东山在振兴路上步履铿锵、向美而行。
二、承实干基因,绘振兴新景 澳角村始终以谷文昌“拓荒兴业”实干精神为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熔铸新时代“乡村振兴”创新智慧,持续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发展新篇逐步铺展。
实践队走进东山县澳角村,以多维视角探寻乡村振兴“实干密码”:在村史展厅追溯村庄演进脉络;登渔港船只与渔民共话休渔期业态转型;走进电商运营中心、特色民宿,剖析传统产业“触网”新生;穿梭古厝群落,驻足儿童诗歌墙,体悟文脉传承。澳角村以产业融合为引擎驱动多元经济生长,以生态守护为基石筑牢绿色发展根基,以文化传承为灵魂擦亮乡村振兴特色名片。三措并举激活振兴澎湃动能,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拼图。”澳角村以谷文昌实干精神为核心,融合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既绘就村庄蝶变图景,更成为内生动力驱动振兴的范例,为城乡发展提供“精神铸魂、实干筑基、多元共生”的启迪。
三、继治沙壮志,固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东山岛以生态治理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从谷文昌带领群众战风沙,到如今坚持绿色发展路径,治沙精神始终指引实践方向,持续书写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谷文昌纪念馆与东山岛百里木麻黄林带,是“治沙精神照千秋,绿色奇迹励后人”的鲜活注脚。近日,实践队走访其间,在文献与林海中体悟精神传承。纪念馆内,老旧自行车、补丁衣物及圈点治沙笔记,定格谷文昌踏沙寻策、廉洁奉公的身影,彰显“迎难而上、反复试验”的治沙智慧;林带深处,歪斜树干、交错根系与开裂树皮,见证木麻黄抗风固沙的顽强,蕴含“扎根沙地、不畏盐碱”的生存哲学。先辈足迹与草木年轮交叠之处,治沙精神已从历史叙事化为山海肌理中的基因,在风土间、人心间代代延续。
从治沙造林到生态富民,谷文昌精神早已跨越时空,成为东山岛融入山海的文明基因。这份在风沙中淬炼的担当,既是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石,更是深植血脉的精神图腾。如今,它正指引奋斗者在绿水青山间,续写永续发展的新篇章。
漫步东山岛,谷文昌奋斗精神始终为乡村振兴锚定方向。从特色产业富民到澳角渔村蝶变,从治沙造林奇迹到生态产业融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已化作不息动力,让生态与产业共生、文化与时代共振,更让“实干为民”成为振兴最厚重的底色。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队踏访东山,在产业生机、文化意韵与生态绿意中,深悟谷文昌“为民”“实干”“担当”的精神内核,将感悟转化为扎根乡野的实践动力。此次实践是新起点。青年一代将传承其“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初心,以专业赋能振兴,破解发展难题,让青春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