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舞跃狮腾”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河源市源城区高埔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寻当地濒临失传的猫头狮文化,并通过宣传助力其传承发展。此次活动由余畅、秦铃、李永俊三位指导老师组织,团队成员围绕猫头狮文化展开调研与服务。

图为团队出发前召开的全体大会 陈彤摄
猫头狮,这一融合了中原狮舞与岭南巫傩文化的客家祥瑞之兽,以“猫头狮尾”的独特造型闻名,其表演套路暗合八卦方位,鼓点节奏对应农事节律。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项曾遍及河源五百余年的技艺如今仅在高埔岗等地零星留存,传承面临严峻挑战。60多岁的老传承人江伯轻抚狮头,他坦言,目前村中仅剩几位老艺人能完整表演全套动作,断层危机若隐若现,孩子们想学却找不到系统的方法,想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精彩却缺少途径。

图为高埔岗村史馆中存放的猫头狮 唐馨摄
“舞跃狮腾”突击队秉持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发挥在狮舞文化研究领域的优势,通过舞蹈影像记录、猫头狮动作学习、文创产品绘画等多元手段,尝试让沉睡的传统狮舞焕发时代新生。队员们与老传承人深入交流,了解当前十几位学徒对猫头狮舞狮动作的掌握情况,学习猫头狮的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传承人进行交流 陈彤摄
“从前学艺要跪拜师门、苦练三年,现在孩子们能利用假期空闲时间来学,已经很难得了。”老传承人看着围在鼓乐旁那群青少年说。队员们记录下老艺人的口述历史和表演细节,也参与到基础的舞步学习中,模仿老传承人的动作,记录下每个细节,用现代的方式捕捉这份即将消逝的技艺。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猫头狮的过程 陈彤摄
在实践过程中,一场跨越流派的交流也引发了关注。队员李泽、宋振捷、陈奕敏表演了传统南狮的七星鼓,在与猫头狮老传承人的交流互动中,两种文化符号完成了一次跨越地域的精神握手。围观群众举起手机记录,跟着节奏律动,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当传统与现代相遇,非遗便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活态的文化基因,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

图为团队成员表演七星鼓 陈彤摄
老传承人看着团队和孩子们,感慨地说:“猫头狮不是老古董,而是流动的江河。”此次高埔岗之行,“舞跃狮腾”团队通过影像记录、动作学习、文创设计等方式,为猫头狮文化的传播积累了素材,也抓住了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他们用行动证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是推动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老艺人的坚守和年轻人的探索,共同构成了猫头狮文化传承的希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

图为团队合照 陈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