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淮韵酒香非遗队”赴淮北市口子酒文化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子窖酒酿造技艺”,以博物馆为调研基地,通过实地探访、文献梳理与深度访谈,系统挖掘酒文化历史脉络与非遗技艺内涵。
活动首日,团队成员首先走进博物馆历史展厅,开启了一场“沉浸式”酒文化溯源之旅。展厅内,一件件与酒相关的考古文物静静陈列,从商周时期的饮酒器到明清年间的酿酒工具,无声诉说着淮北地区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团队成员们仔细记录口子窖酒的起源传说、发展脉络与工艺演变轨迹,并不时用镜头捕捉关键展品细节,专注拍摄每件文物的说明牌与摆放场景,为后续影像素材整理留存一手资料。
展厅内的动态模型与全息场景更让大家眼前一亮。通过逼真的光影技术,古代酿酒作坊的繁忙景象、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酒习俗生动再现,帮助团队成员直观理解“南有绍兴花雕,北有口子窖酒”的地域酒文化特色。“这些动态呈现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口子窖从民间小酿到非遗瑰宝的蜕变历程。”团队成员在参观后说道。
参观期间,团队与博物馆讲解员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围绕口子窖酒酿造技艺的核心细节,团队成员结合提前设计的访谈提纲,抛出“技艺传承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现代技术如何与传统工艺结合?”等问题。
讲解员细致解答了团队的疑问,从“人工老窖泥”的培育秘方,到“高温堆积”的发酵诀窍,再到不同时期工艺的创新调整,将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门道”娓娓道来。团队成员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表示:“讲解员的分享填补了文献资料的空白,让我们对‘非遗不只是技艺,更是活态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访谈结束后,团队立即召开汇总讨论会。大家围绕访谈内容梳理核心信息,团队负责人带领成员初步构思非遗宣传微纪录片的叙事框架,“我们希望用年轻人喜欢的镜头语言,把今天听到的技艺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此次博物馆探访是“淮韵酒香非遗队”实践活动的重要开端。团队严格按照前期规划,完成了文献研读、预约参观、现场调研等环节,后续将对收集的文字、影像素材进行系统整理,为3-5分钟微纪录片的制作奠定基础。
作为一支聚焦非遗传承的年轻团队,团队成员始终秉持“沉浸式调研+年轻化传播”理念。此次活动中,成员们既以严谨的态度考据历史,又用镜头与文字记录鲜活细节,正是“文化+工业”融合调研模式的生动实践。
“通过今天的探访,我们不仅建立了对口子窖酒文化的基础认知,更感受到非遗传承的责任。”指导教师表示,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挖技艺内涵,让更多人通过他们的作品认识非遗、爱上非遗,为传统酿造技艺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