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桂林灵川县海洋乡,阳光穿透教室的窗棂,在讲台前跃动。南京财经大学“漓漓原上草”支教团队17名成员的身影,已连续八年出现在海洋乡小学的校园里。在总负责人董苏红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再次扬帆起航,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播撒于群山环抱之中。
党史课是支教团队每年的特色课程之一。2024年颁布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中要求通过富有成效的党史宣传和教育,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此次,“漓漓圆上草”的支教老师采取了“视听共鸣+情感浸润”的新授课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直接讲解、灌输知识的传统方式,创新性地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党史的魅力,为党史教育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史课上的无声教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一段人民军队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守护百姓的纪实影像缓缓展开。视频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军民鱼水情深的画面依次呈现。当播放到“98抗洪”中党员突击队立下“誓与大堤共存亡”军令状的场景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神情严肃地凝视屏幕,有的孩子眼中甚至泛出了泪光。
时间一点点流淌,当视频结束,支教老师并没有立刻开始上课,而是点开了早早准备好的音频。当党歌的旋律再次响起,老师重点引导他们体会歌词中“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等语句的深刻内涵。从南湖红船到井冈星火,从八百里长征到开国大典,教师顺着党歌的脉络,通过史实讲解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悟党的奋斗历程。

图为支教老师在讲述党歌歌词的意义。 张雪 供图
“此时无声胜有声。”支教队员刘子暄回忆当时仍深有感触。“我一直觉得,党史教育不应该由教师在讲台上一昧讲解,而是要让孩子们亲眼见证,亲身感受后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最终达到党史教育’育人’的目的。”一时无声的教室,孩子们湿润的的双眼,便是这一句话的最好注脚。
从书本教学到“视听结合”,从教师讲解到学生自主思考,支教老师通过具象化的历史影像和音乐感染力,让抽象的政治概念变得可感可知。当孩子们看到视频中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画面,再联系歌词内容,自然就能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
“走出大山”:不经意间的嘹亮誓言
党史课后,别开生面的“红色贸易史”课堂接续展开。支教老师们巧妙结合财经院校特色,以大别山突破封锁的物资流通为主题,以"红军地下交通站"、"盐布换药品"等鲜活案例为引,带领孩子们走进"深山里的经济战线。孩子们通过模拟“贸易小先锋”活动,在角色扮演中触摸历史脉搏,感知 “贸易如何支撑革命”的厚重过往。
从革命岁月到奋进新时代,中国的红色基因始终薪火相传。在“童心向党,筑梦未来”的环节,
老师展示了一条山乡道路十年变迁的对比图片。崎岖泥泞化为平坦通途,巨大的改变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教室里响起了惊叹声。此时,一个孩子突然举起了纸飞机,尔后,稚嫩的声音轻轻响起:“走出大山。”
图为老师展示一条山乡道路十年变迁的对比图片。 张雪 供图
“那一刻,我深感震惊。这句话赋予了我们所有的付出与努力以非凡的价值与意义。”董苏红在课后这样感慨。一只纸飞机,一句童声呢喃,却是教育力量最真实的回响。支教老师们每一节精心准备的课,都渴望能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课堂上的那声“走出大山”,正是种子悄然萌动的证明。
从南湖红船启航的壮阔史诗,到突破封锁的红色经济智慧,再到孩子们心中悄然萌发的“走出大山”的渴望——南财学子在海洋乡的八年坚守,正是以知识为舟、以真诚为帆,在孩子们心海引航的动人实践。当党史的光芒照亮孩子眼中对未来的憧憬,这跨越山海的接力,便拥有了穿透岁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