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戴煜洋)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惠溪知行”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湘西古丈县会溪村,与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两位非遗传承人——石祖福、鲁德育面对面,聆听木与榫卯间的百年故事,也触摸这门手艺在当下的脉搏与温度。
“看,那就是会说话的木头。”顺着石祖福手指的方向,一栋黛瓦木楼倚坡而立,柱脚悬空,飞檐轻翘。没有一颗铁钉,仅靠榫卯相扣,便牢牢扎根陡坡,避湿、防虫、纳风、采光,一一妥帖。“图纸在这里。”石师傅笑着点点自己的太阳穴。从选料到开榫,所有尺寸、角度全靠心里那本“活谱”,一代代口传心授,凝成湘西人与大山相处的密码。
可“活谱”正遭遇“断层”。石祖福和鲁德育掰着指头算:如今还能独立掌墨的工匠,最年轻的也四十出头;愿意拿起刨子的后生,寥寥无几。“三年入门,十年出师,板凳要坐得比木料还硬。”鲁德育叹道。周期长、收益慢,单凭手艺养家糊口尚可,想靠它致富却难;外面的世界又太热闹,年轻人坐不住,老手艺人只能干着急。
转机也在悄悄发生。芙蓉镇、凤凰古城的成片吊脚楼变身民宿、研学课堂,游客的脚步让老木楼重新呼吸;古丈县陆续出台传承补贴、带徒奖励,让守艺人不至于孤军奋战。“老祖宗留下的不只是几栋房子,更是一种跟山、跟水、跟岁月和解的生活哲学。”鲁德育说。对他而言,每一次落榫,都是在续写“天人共生”的注脚。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对话
如何让注脚继续?实践团的青年们掏出手机、相机、笔记本——记录榫卯图谱、拍摄微纪录片、策划线上展陈,他们想用年轻的语言把老手艺讲给更多人听。“传统不是标本,而是可以不断生长的年轮。”带队老师表示,接下来团队将联合高校资源,为吊脚楼营造技艺建立数字档案,并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的新场景,让木楼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既守住根,又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