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可莹)“刘老师你看!我的土星戴了彩色围巾!”湘西古丈县古阳镇会溪村的活动中心里,一位土家族男孩举着自己捏的粘土模型,兴奋地冲向讲台。这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惠溪知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展的粘土手工课上的一幕。随着课程结束,孩子们指尖的创意与课堂上的欢笑声,成了这个夏天最暖的记忆。
在“惠溪知行”团队开展的粘土手工系列课程中,涵盖了宇宙探索、田园风光、创意无限等多个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元的体验。
课堂上,刘可莹老师拿起蓝色粘土示范“地球”:“大家看,地球有蓝色的海洋和白色的云朵。”话音未落,底下就有孩子举手:“老师,我能给地球加只小飞船吗?”刘可莹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让它带着你的梦想飞!”很快,孩子们的作品里就冒出了各种“惊喜”:有人给火星捏了座尖尖的火山,边捏边喊“岩浆要喷出来啦”;有人把八大行星串成手链,举起来转圈:“看,我把宇宙戴在手上啦!”刘可莹蹲在孩子中间,指着一个捏得歪歪扭扭的“木星”说:“这个大红斑捏得真像,要是再把球体揉圆一点,它就更威风啦!”孩子立刻捧着粘土重新搓起来,嘴里念叨着“要做最大的行星”。

熟悉了粘土的玩法后,孩子们的创作更放得开。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正用绿色粘土捏稻田,刘可莹走过去时,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捏的禾苗总倒。”刘可莹拿起一小段粘土:“我们给它加个‘底座’,像给小树苗培土一样,你试试?”女孩眼睛一亮,很快用棕色粘土给禾苗固定好,还顺势捏了只小蚯蚓放在旁边,“这样禾苗就长得更好啦”。不远处,三个孩子正合作捏村里的跨山大桥,有人负责用灰色粘土堆桥墩,有人用白色搓“溪水”,争执不下时喊:“刘老师,溪水是直的还是弯的呀?”刘可莹指着窗外:“你们看村里的小溪,它是不是绕着石头弯弯曲曲的?”孩子们立刻恍然大悟,手忙脚乱地把“溪水”捏出弧度,还添了几只“小鱼”在里面“游”。
最热闹的是创意环节。一个男孩举着“长翅膀的猪”跑过来,翅膀上还粘着亮晶晶的碎纸片:“老师,我给它加了闪光翅膀,这样晚上也能飞!”刘可莹接过作品轻轻晃了晃:“真漂亮!它要飞到哪里去呀?”男孩大声说:“去月亮上找嫦娥!”惹得周围孩子都笑起来。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默默捏了朵紫色的花,刘可莹发现花瓣里藏着小石子,摇一摇能响,便故意问:“这朵花会唱歌吗?”孩子红着脸点头,声音却亮了些:“它唱的是《小星星》。”
课程结束时,孩子们把作品摆满了整张桌子,刘可莹拿起手机给大家拍合影,有人举着自己的“宇宙”,有人抱着“会溪村模型”,沾着粘土的小手互相拉着,笑得露出豁牙。“原来捏粘土这么好玩!”一个孩子摸着手上没洗干净的粘土印子说。

如今,活动中心的展架上,这些粘土作品已成会溪村一道特别的风景:太阳系模型里,藏着孩子们仰望星空的好奇;乡村小景中,凝结着对生活的细腻体察;创意物件里,跃动着不受束缚的想象。这正是“惠溪知行”团队以粘土为媒的深意——让知识走出课本,化作可触可感的创造;让乡村孩子的想象力,在指尖生长出翅膀。
团队成员深知,三下乡的课堂从不止于技艺传授。当孩子们用双手将平凡粘土塑造成“宇宙”“家园”与“梦想”,他们捏出的不仅是作品,更是探索世界的勇气与相信自我的底气。就像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创作,小小的材料能撑起大大的世界,而这些孩子的未来,亦会在好奇与自信的浇灌下,生长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