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护国门 红色薪火相传——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院“青春筑梦”实践队赴绥芬河开展戍边为国主题活动 七月的绥芬河,界碑在晨雾中闪着微光,中俄边境的铁轨延伸向远方。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青春筑梦"实践队的队员们站在这片浸染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指尖拂过刻有"中国"二字的界碑,忽然读懂了"国家安全"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这是他们为期三天"戍边为国"实践的起点,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的开端。
7月15日清晨,绥芬河市秘密交通线纪念馆的木门吱呀开启,仿佛打开了通往1930年代的时光隧道。在绥芬河团委书记姚迪的指引下,队员们的目光被玻璃展柜里一份泛黄的电报吸引:"火种已安全过境,勿念"。讲解员轻声道:"这是1932年地下交通员传递的密电,那时的绥芬河,每一寸土地都藏着生死考验。"
在那处复原的场景中,一盏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照亮了交通员专注的脸庞。他正借着这昏暗的光线,用密写药水在报纸上悄然书写着什么,而墙角的暗门后面,藏着等待转移的同志,气氛紧张又肃穆。“他们或许没留下姓名,但在那段白色恐怖笼罩的岁月里,却用行动搭建起了这条跨越国境的‘红色生命线’。”队员陈昱含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隐蔽战线的英雄们让我们清楚,国家安全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需要守护的东西。”这次沉浸式的参观,让青年们深刻领悟到:现在边境线上的安稳平和,是无数不知名的英雄们用忠诚打下的坚实基础。

同日下午,绥芬河敬老院的长廊里飘起《团结就是力量》的旋律。队员们为老人修剪指甲时,89岁的老党员忽然指着墙上的边防地图说:"1965年我在这里修铁路,零下30度也要把钢轨铺到界碑旁。"当陈富禄讲起秘密交通线的故事,老人颤巍巍地从枕下摸出一枚褪色的"边疆建设模范"奖章:"你们看,这就是我们那代人的戍边证。"
互动问答时,崔榆曼问:"爷爷,现在不用扛枪了,我们还能为边防做些什么?"老人指着窗外的界碑:"守好每寸土地,做好每件小事,就是戍边。"话音刚落,老人们打起《七律·长征》的手势舞,队员们立刻加入合唱,两代人声音交织的瞬间,仿佛看到不同年代的青春在边防线上完成接力——这是最生动的"全民戍边"课,让青年懂得:基层的每个岗位,都是国家安全的防线。

7月16日清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的露珠折射着朝阳。队员们抬着花篮的手格外用力,石阶上的青苔记录着70余年来每双致敬的脚步。"这上面有38位烈士的名字,最小的才19岁,和你们差不多大。"指导教师张蕊兰的声音带着哽咽,"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边防的稳固,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把根扎进这片土地。"
重温入团誓词时,张佳浩的声音格外响亮:"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位铁工专业的学生望着远处的铁路桥,忽然握紧拳头:"我们学的铁道工程,不就是为了让边疆的动脉更通畅吗?"碑前的微党课上,队员们恍然大悟:基层实践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像先烈那样,把专业所长变成守护家国的力量。

返程时,队员们在绥芬河站台上看到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高钶奇在实践日记里写道:"三天里,从秘密交通线到现代化口岸,变的是戍边的方式,不变的是一代代人的坚守。我们修铁路、建桥梁,就是在新时代的边疆筑'钢铁长城'。"
这场实践让青年们深刻体会:乡村与基层不是远方,而是青春扎根的沃土。正如队员霍泓旭所说:"当我们在敬老院听老人讲奋斗史,在纪念碑前想肩头责,在纪念馆里悟初心时,终于明白——社会实践不是简单的'下乡',而是要让理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长出带土的根。"
此刻,绥芬河的铁轨仍在延伸,就像青年们心中那条通往基层、通往祖国需要的地方的道路,正被脚步与信念,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