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探寻黄梅古韵,共筑非遗新篇——“戏脉智联梅韵乡传 —— 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调研小组安庆行

    2025-07-19    阅读:
    来源:新闻采写稿
本文详细记录了淮北师范大学“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调研小组在安庆的调研活动。小组以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严凤英艺术纪念馆、黄梅戏会馆为调研主线,通过实地参观、交流探讨等方式,深入了解黄梅戏的历史文化、艺术魅力和传承现状,并积极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展现了当代青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担当。
启程:怀揣热忱,奔赴黄梅之约
2025年7月5日,清晨的阳光轻柔地洒在大地上,“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调研小组的成员们怀揣着对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敬畏,踏上了前往安庆的列车。列车飞驰,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而成员们的心早已飞向了那片充满黄梅戏韵味的土地。
小组组长难掩内心的激动:“黄梅戏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安徽的文化宝库中。这次我们能来到安庆,近距离感受它的魅力,真的太幸运了。”成员也点头附和:“是啊,我从小就听爷爷奶奶唱黄梅戏,那种韵味一直印在我心里。这次一定要好好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有人拿着相机,准备记录下这次旅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仿佛即将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博物馆探秘:解锁黄梅戏的起源密码
抵达安庆后,小组的第一站是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宛如一座黄梅戏的文化殿堂,收藏着大量与黄梅戏相关的文物和资料,静静地诉说着黄梅戏的前世今生。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黄梅戏起源浮雕。浮雕上生动地展现了黄梅戏从湖北黄梅采茶歌发展而来,逐渐传入安徽安庆并生根发芽的过程。成员们凑近浮雕,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原来黄梅戏的起源这么有趣,它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在不同的地方吸收着养分,最终变得如此成熟和有魅力。”
沿着展厅的通道前行,成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黄梅戏的历史长河。展厅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有黄梅戏早期艺人使用过的戏服。这些戏服虽然有些陈旧,但上面的刺绣依然精美绝伦,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除了实物展品,博物馆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片段。当屏幕上出现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时,大家都被那优美的唱腔和动人的表演所吸引。
在博物馆里,成员们还了解到黄梅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从最初的民间小调,到逐渐形成完整的戏曲形式,再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黄梅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

纪念馆缅怀:致敬黄梅戏的传奇大师
离开黄梅戏博物馆后,小组来到了严凤英艺术纪念馆。严凤英是黄梅戏的杰出代表,她的一生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走进纪念馆,大厅里矗立着严凤英的雕像。雕像中的严凤英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对黄梅戏的热爱和执着。
纪念馆的各个展厅里,展示了严凤英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以及她使用过的物品。有一张照片是严凤英在排练《女驸马》时的场景,她身着华丽的戏服,神情专注地与演员们对戏。在纪念馆的多媒体展示区,播放着严凤英的经典演出视频。
通过参观纪念馆,成员们对严凤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为黄梅戏事业无私奉献的先驱者。她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热爱黄梅戏的人,让大家更加坚定了传承黄梅戏的决心。

会馆赏戏:领略黄梅戏的舞台魅力
下午,小组来到了黄梅戏艺术中心。这里每天都有精彩的黄梅戏演出,是游客和戏迷们感受黄梅戏舞台魅力的好去处。
走进艺术中心,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舞台上,演员们正在精心准备着演出。孙悦好奇地走进后台,与演员们交流起来。一位年轻的演员向她介绍了黄梅戏的化妆技巧和表演特点,孙悦认真地听着,还不时地提出问题。
随着一阵清脆的锣鼓声响起,演出正式开始。今天的剧目是《孟姜女》。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用优美的唱腔和灵动的身姿演绎着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的哀怨和坚韧被演员们诠释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们为之动容。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鼓掌,对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表示赞赏。小组成员们也久久沉浸在黄梅戏的魅力中,回味着刚才的精彩瞬间。
交流探讨:共谋黄梅戏的传承之路
演出结束后,小组与黄梅戏会馆的负责人和演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围绕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馆负责人表示,目前黄梅戏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年轻观众的流失和人才的短缺。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文化,对传统戏曲的关注度不高。我们要想办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黄梅戏,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和演员。”演员们分享了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一位老演员语重心长地说:“黄梅戏是我们安徽的文化瑰宝,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多参与黄梅戏的传承活动,为黄梅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交流过程中,大家还提到了黄梅戏的人才培养问题。目前,专业的黄梅戏演员和艺术家的数量逐渐减少,传承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小组成员们认为,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开设黄梅戏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可以建立黄梅戏传承基地,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安庆黄梅戏的背景与现状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的民间采茶歌,在传入安徽安庆后,与当地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优美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丰富的剧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20世纪50年代,是黄梅戏发展的黄金时期。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杰出的黄梅戏艺术家以其精湛的表演,将黄梅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相继搬上舞台,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使黄梅戏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剧种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梅戏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方面,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关注度有所下降,黄梅戏的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另一方面,黄梅戏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专业的黄梅戏演员和艺术家的数量逐渐减少,传承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但同时,黄梅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黄梅戏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平台,黄梅戏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也积极开展黄梅戏的推广活动,如举办黄梅戏艺术节、开展黄梅戏进校园等,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小组行动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调研小组的此次安庆之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和交流,小组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黄梅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增强了对黄梅戏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他们的行动也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黄梅戏、喜爱黄梅戏,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小组成员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和背景,他们将各自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黄梅戏的传承活动中,为黄梅戏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未来,小组成员们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们表示,将继续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黄梅戏传承活动。例如,组织黄梅戏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和艺术家为更多的人讲解黄梅戏的知识和魅力;开展黄梅戏创作比赛,鼓励年轻人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黄梅戏作品;加强与其他地区黄梅戏爱好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黄梅戏的发展。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梅戏、喜爱黄梅戏,让黄梅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结语
2025年7月10日的安庆黄梅戏探寻之旅,对于“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调研小组的成员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责任的担当。在安庆的这一天里,他们在博物馆中解锁黄梅戏的起源密码,在纪念馆里致敬黄梅戏的传奇大师,在黄梅戏会馆中领略黄梅戏的舞台魅力,与业内人士共谋黄梅戏的传承之路。
这次旅程让小组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黄梅戏作为安徽的文化名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发展黄梅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这不仅仅是一个小组的名称,更是他们对黄梅戏传承的美好承诺。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会有更多的人了解黄梅戏、喜爱黄梅戏,黄梅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未来,“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调研小组还将继续前行,为保护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彭欣语
文:左倩怡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