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趣味英语“活”起来 点燃乡村课堂新活力

    2025-07-20    阅读: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7月16日,蓬莱镇进来成长中心的教室里传来阵阵稚嫩的英语跟读声。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在此开展支教活动,一堂以“福建传统美食”为主题的趣味英语课,让乡村孩子们在舌尖文化与外语学习的碰撞中,点燃了对英语的热情。
非遗美食入课堂:龙居面线“串起”英语知识点
   “大家看,这是我们泉州的宝贝——龙居面线!”课堂伊始,实践队员播放一张张印有面线制作流程的图片,用生动的故事引出主题。从“making dough(和面)”到“Cut the dough(切面)”,队员将龙居面线从揉面到晾晒的传统制作工序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英文词汇,通过图片展示、流程图绘制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熟悉的乡土美食中理解英文表达。
 
图为实践队员教授龙居面线的趣味英语,吴一虹摄
 
点餐句型大闯关:在情景模拟中练口语
“Can I have...?(我能要……吗?)”“How much is it?(多少钱?)”黑板上的点餐常用句旁,贴满了鱼丸、佛跳墙、土笋冻等福建传统美食的图片。实践队队员将教室模拟成“虚拟小吃街”,让孩子们分组扮演“摊主”与“顾客”,用刚学的句型进行对话练习。
“我要鱼丸!”“Fish balls, please!”“Five yuan!”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大胆开口。当有孩子说错句型时,队员会用鼓励的眼神引导:“再试一次,你离‘小吃街小老板’只差一步啦!”小婷平时性格腼腆,在“顾客”角色的带动下,也逐渐敢用英语说出自己爱吃的美食,下课前还悄悄告诉队员:“原来英语可以用来买东西,好有趣!”
 
图为实践队员教授点餐的句型,吴一虹摄
乡土文化作桥梁:让英语学习扎根生活土壤
“传统美食是最好的教学素材,既能让孩子们感受家乡文化,又能让英语学习变得接地气。”实践队队员在课后分享道。这堂趣味英语课打破了“死记硬背”的模式,将福建传统饮食文化与英语知识点巧妙结合,让孩子们发现:英语不仅是课本上的字母,更是能描述家乡、连接生活的工具。
课程结束时,孩子们纷纷拿出画笔,在纸上画下自己最喜欢的福建美食,并尝试用课堂学到的英文单词标注。看着一张张充满童趣的“美食英语海报”,实践队队员们欣慰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既爱上英语,也更爱家乡的文化。” 据悉,实践队后续还将结合蓬莱镇的特色景点及其特色水果,设计更多“乡土+英语”的趣味课程,让乡村课堂在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授中,绽放更多活力。(通讯员 彭乐涵)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