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根棉线,一块白布,浸染之间竟能变幻出万千纹样?2025年7月18日,华南师范大学物院四进永和服务队队员李梓晴在广州黄埔区永和社工服务站开展了以“百千万工程”实践精神为核心的非遗特色扎染课程。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亲手体验捆扎、染色的奇妙过程,让千年非遗技艺在指尖绽放新的光彩。
“大家看一下他们在做什么。”活动伊始,授课老师展示出非遗传承人在制作扎染的画面,小朋友们看着精美的艺术品在匠人的巧手下渐次成形,都发出了赞叹,老师顺势拿出自己事先做好的扎染成品展示给大家,引出今天的活动内容——制作属于自己的扎染作品,小朋友们顿时倍感兴奋,一个个坐得笔直,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
在正式制作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解了扎染是什么,并通过扎染纪录片的一部分片段让孩子们体会扎染工艺的厚度及温度。接下来便来到了万众期待的制作环节,从浸湿到捆扎,从染色到晒干,孩子们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并顺利完成了每一项任务,随着橡皮筋被一个个的拆下,小朋友都收获了一个扎染方巾,也收获了一次体验非遗文化的经历。
整个课堂最关键的莫过于扎花型这一部分。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程度,老师选取了3种简单又好看的花型教授给大家。老师将布角轻轻提起,用棉线紧紧缠绕,形成小小的凸起;或是将布对折再对折,用绳子在不同位置捆扎出结;亦或是利用雪糕棒扎出规整的花纹。11岁的小张拿着棉布反复折叠,对老师说“我要自由发挥!”他自己琢磨了一段时间后,竟然折出了一个五角星,周围的小朋友和老师都纷纷为他点赞。
染色环节同样重要,“要把扎好的布完全浸在染料里,还要带好手套哦。”孩子们戴好手套,捧着自己捆扎的棉布,小心翼翼地放进染料盆,原本洁白的布在浸染中慢慢变深。染色的过程需要10分钟,而在这过程中需要不断揉捏布团让其上色均匀。这10分钟内,所有小朋友都为了做出最后的成果付出了努力。染料味道有点大,操作过程中手套里非常容易进水,但是小朋友们都坚守着自己的作品。最后一分钟了,大家开始齐声倒计时,“三,二,一,好了好了!”
拆线环节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即使用同样的人用同样的手法扎出来的布染出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整个环节就像拆盲盒一样。孩子们屏住呼吸,轻轻解开缠绕的橡皮筋和雪糕棒,随着线头落下,藏在布里的图案逐渐显露:有的变成了放射状的星形纹,有的晕染成不规则的云纹,还有人扎出的螺旋纹像旋转的风车。孩子们互相展示着作品,活动室里满是发现的喜悦。
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捧着晒干的扎染布,互相交流着心得。夕阳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手中的扎染布上,蓝白纹路在光线下格外灵动。这场扎染奇遇记,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亲手创作的快乐,更在他们心里播下了传承的种子。或许未来某天,当他们再看到蓝白相间的图案时,会想起这个下午——原来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在指尖绽放的美丽,是能融入生活的温暖。
通讯员:李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