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落实“百千万工程”,提升社区儿童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2025年7月18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四进永和服务队队员郑点走进广州市黄埔区永和社工服务站,为小朋友们带来生动有趣的“单摆特工队——破解‘听话’的密码” 课程。
课堂伊始,授课老师以任务导向激发兴趣,宣布小朋友们将成为 “单摆特工队” 成员,执行一项特别任务。这一角色扮演与情境导入,点燃了小朋友们的学习热情。随后,老师通过一段视频介绍了任务对象——长绳单摆 “慢慢” 与短绳单摆 “快快”,任务目标是找到让它们“听话”摆动的密码。
在此基础上,老师发布首个任务:“记录单摆的‘心跳’(摆动次数)”。孩子们动手操作,发现绳长不同的两个单摆,其 “心跳” 次数确实不同。紧接着,“基地” 发出新指令:调查两者 “心跳” 快慢不一的原因。授课老师给出关键线索 —— 绳长与小球质量。孩子们通过改变绳长重新测试“快快”,发现其“心跳”速度随之改变;而改变小球质量后,“心跳”速度却保持不变。这一对比实验让孩子们清晰掌握了影响单摆周期的核心因素:绳长。同时,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研思维。
课堂气氛突转,警报声大作——“快快”和“慢慢”停止摆动,任务升级:小特工们需在不触碰它们的前提下,让其中一个大幅摆动,另一个几乎不动。面对双重挑战,孩子们陷入思考。授课老师现场演示了满足要求的成功操作。随后,在老师和助教的指导下,孩子们分组动手制作“快快”与“慢慢”的模型。制作过程中,成功的“小特工”积极分享经验,在实践探索与团队协作中,每位小朋友都完成了符合要求的单摆模型。
课程尾声,授课老师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这一“听话”密码的物理本质——共振。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共振现象,列举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及可能带来的危害,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共振的相关知识。
此次“单摆特工队”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社区儿童的暑期生活,更在趣味互动中有效提升了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力和探究兴趣。课程以任务驱动和动手实践为核心,引导孩子们在扮演“特工”的过程中,成功破解单摆“听话”的科学密码,深化了对科学的兴趣。四进永和服务队将继续依托“百千万工程”,为基层儿童带来更多启迪智慧的科普课堂,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通讯员: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