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朱雅媛龚金凤)7月4日至17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惠溪知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古丈县会溪村,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密围绕五大振兴战略,脚踏实地探索乡土,以实际行动为发展添砖加瓦,在会溪村那如画的青山绿水之中,书写下属于青年一代的乡村振兴壮丽篇章。
非遗与童心间架桥
团队专项走访省级非遗项目会溪坪传说传承人董清周,采集口述史料、记录民间故事;专访吊脚楼非遗传承人石祖福、鲁德育,深入了解全木构造、榫卯衔接的独特技艺,记录其“天人共生”的文化内涵及传承困境。

图为董清周为团队成员讲述会溪坪传说
同时,团队将文化传承融入支教课堂。剪纸课上,红纸、漆扇在孩子指尖开出非遗之花;书法课里,墨香晕染着汉字温度;红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则撞开家国情怀的门。每日课后1小时的作业辅导精准帮扶留守儿童学业,为孩子们打造了“学习有乐趣、文化有传承、陪伴有温度”的充实假期,让乡村文明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图为团队成员授课
茶香满山坡,茶香富茶乡
团队立足会溪村茶叶、柑橘等特色产业,深入“茶王”鲁隆志的茶厂、老党员向云权的茶园及柑橘种植户家中,全面了解茶叶生长、制作、包装全过程,深切体会到政策支持对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显著成效。政府每年精准发放科研人员培育的优质改良茶苗,从源头提升茶叶品质,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同时倾力提供产业帮扶,助力产业提质增量。会溪村的特色产业正由‘种得好’稳步迈向‘卖得好’与‘附加值高’的新阶段。

图为鲁隆志为团队成员展示茶叶
乘政策东风,青年归乡土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团队对话返乡创业者粟光斌,了解其创业理念、经营模式及发展愿景,探讨如何更好促进青年返乡创业。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文化赋能”“非遗保护”“返乡创业”等政策导向愈发清晰,粟光斌寄语青年:‘敢蓄势以待,能沉潜蓄力;敢试错前行,善突破创新。脱离国家战略的创业,犹如无源之水,唯有顺势而为,方能让初心落地生根’他激励更多青年响应号召、反哺家乡,让人才振兴与政策引领同向同行。

图为粟光斌与团队成员交流
泥土里的治理答案
团队与村支书粟裕深度对话,详细了解会溪村党组织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深入探访老党员代表王洪银、陈胜发,从他们的初心使命中汲取宝贵的基层治理智慧与经验;团队全力配合村干部开展调研工作,逐一走访近百户村民家庭,掌握他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并向村民耐心宣讲国家关于防返贫监测和预防诈骗的最新政策;同时全面整理村民诉求,为村党组织精准施策提供精准详实的数据。这些源自泥土深处的答案,正逐步转化为会溪村巩固振兴的坚实行动指南,使组织振兴从墙上的规划变为触手可及、生动鲜活的现实成效。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交谈

图为团队成员访问老党员王洪银
绿水青山间的田园诗
团队将“生态守护”融入实践全过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助力打造宜居乡村。团队协助村委会清理溪流沿岸垃圾,通过生态采风活动,用镜头宣传稻田、溪流、吊脚楼的自然之美。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共识”,团队以小行动推动大变化,让会溪村在青山绿水的滋养中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愿景。

图为团队成员在小溪边捡拾垃圾
14天的会溪村实践,“惠溪知行”团队把论文写在茶山上、刻进吊脚楼的木缝里,在乡村振兴的多维探索中,找到了青春与乡土的共振频率。这份青春力量与乡土情怀的碰撞,不仅为会溪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更让团队成员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
未来,团队将带着茶乡的醇厚、非遗的温度,持续跟进实践成果转化,让这份扎根乡土的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从一师青年的躬身实践,到万千青年的接力前行,青春之力终将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动能,在广袤乡土间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