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指尖银辉映古韵,苗山深处问薪传——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探寻苗族银饰传承之光

    2025-07-20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为探寻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之路,7月7日至14日,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深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通过参与银饰制作培训、走访非遗工坊、对话传承人、调研文化场馆与旅游市场,全面探寻苗族银饰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童心初探:指尖非遗的喜与忧
实践队融入县文化馆“苗山美”暑期银饰培训班。当孩子们用稚嫩的手串起银珠、粘贴纹样时,指尖与银饰的触碰仿佛搭起了一座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专注穿珠时的屏息凝神,让他们在动手间学会了耐心与细致;对照纹样粘贴时的认真比对,悄然培养着他们对对称美、图案美的感知力。在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的光芒里,藏着对祖辈智慧的懵懂向往,那些亲手完成的小小银饰作品,不仅成了他们掌心的骄傲,更在他们心里埋下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这样的短期体验也体现出更深层的困境:常规教育体系中系统课程的缺位,使青少年难以深入理解银饰从设计到熔银、锻打、錾刻再到成型的完整工艺链,错失了在循序渐进中构建文化认知体系的机会。更令人忧心的是,儿童专用工具与趣味教材的匮乏,让錾刻时的精准力道、编丝时的巧妙缠绕等高阶技艺,始终隔着一道“成年人门槛”无法向年轻一代敞开大门,传承的深度也因此遭遇现实瓶颈。

图为实践队员在培训班与孩子们一同制作银饰
匠艺新探:工坊里的传承突围
在融水“一家饰品”有限公司工作室,苗族银饰制作工匠耐心指导团队成员制作基础银饰配件,从银片的裁剪、打磨,到基础花纹的压印、组合,每一步都手把手示范。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后发现,即便是看似简单的银环弯折,也需精准把控力度才能保证弧度均匀,更复杂的成型工艺难度可想而知。
交流中团队了解到,该企业正积极探索将现代饰品设计与苗族银饰融合,例如将传统蝴蝶纹融入书签、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或将银项圈元素简化设计成手链,同时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然而,实际运营面临多重挑战:品牌在市场中缺乏辨识度,竞争力较弱;手工制作效率低下,一位工匠一天仅能完成数十个基础配件,整体产能远不能满足订单需求;更核心的矛盾在于工艺平衡——过度追求标准化生产易丢失手工的温度与独特性,而坚守纯手工方式又难以实现量产,无法满足市场供给。

图为苗族银饰制作工匠指导实践队员制作基础银饰配件
符号困境:旅游热中的文化孤岛
梦呜苗寨中,银饰装点的民族服饰成为游客拍照焦点——那些缀满肩头的银花、垂于耳畔的银铃,在镜头前折射出璀璨光芒,却鲜有人追问纹样背后的深意。随机采访中,多数年轻游客坦言是被银饰的华丽外观吸引,觉得“戴着拍照很有民族特色”,却对服饰上蝴蝶纹源自“蝴蝶妈妈”创世神话、太阳纹承载“万物崇拜”等寓意一无所知;有游客买下银质小吊坠作纪念,只感叹“做工精细”,却不知这件饰品需经熔银、锻打、錾刻等多道工序,更不清楚上面的纹路是苗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凝结。
非遗体验馆与传习馆内,那些立体呈现苗族文化史的银饰同样处境微妙:刻着太阳纹的夸张环形项圈,凝固着族群对天地的崇拜;组合蝴蝶、飞鸟元素的头饰,藏着苗族对起源的想象;还原田间劳作、溪边浣纱场景的银饰,记录着祖辈的烟火日常……这些本应诉说创世史诗与生活记忆的“活化石”,却因宣传渠道有限、力度不足,仅为本地苗族同胞和少数文化爱好者知晓,场馆常年门庭冷落,难以成为连接大众与苗族文化的桥梁。
销售端的文化割裂更显突出。银饰销售高度依赖民族节日与旅游旺季,淡季时店铺门可罗雀;原料涨价与手工耗时又推高定价,制约了大众消费。即便在购买场景中,游客也多将其当作普通纪念品,对背后的文化故事漠不关心。就这样,苗族银饰虽借旅游场景触达了更多人,却始终困在“拍照道具”“纪念商品”的浅层标签里,没能让人们触及它承载的文化肌理。若能在体验环节融入更生动的文化解读——比如为拍照的游客讲解银饰纹样的寓意,在销售时附赠工艺故事卡片,或许能让游客从“拍照留念”走向“理解认同”,让这些闪耀的银饰真正成为“会说话的历史”,成为连接大众与苗族文化的鲜活纽带。

图为实践队员在银饰旅拍店铺与工作人员交流
破局之道:让千年银光穿透时代尘埃
通过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实践队系统梳理了苗族银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明确了核心优势与关键挑战。调研发现,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以及非遗传承人和企业在文创产品开发(如新图案设计)与市场拓展(如线上销售)方面的积极探索,为银饰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重要基础。然而,公众认知度低、年轻传承者匮乏、市场价格与产能限制以及文化传播渠道狭窄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
基于详实的走访与观察,实践队认为,要破解当前困境,需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加强文化传播(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策划研学活动提升公众认知);完善传承体系(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建立长期培训机制以吸引和培养青年人才);优化市场运营(在保持手工温度与独特性的前提下,平衡创新设计,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希望实践队通过本次调研形成的具体问题分析与针对性建议,可以为后续有效助力苗族银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决策参考。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苗族文化传习馆
当年轻学子俯身拾取散落的银丝,他们串联的不只是珠链,更是传统与未来的对话。让苗银不再静默于展柜或闪烁于快门,而真正成为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文化血脉,是实践队留给非遗保护的时代叩问。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