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8日湖南工程学院赴湘乡市山枣镇“资助+心理”教育关爱暑期实践团,秉持“五育并举、三色融合”教育理念,在湘乡市山枣镇开展为期6天的实践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活动开展等形式,将资助政策宣讲、心理教育关爱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深度结合,融入红色基因传承、蓝色技能培育、绿色实践赋能特色。调研发现山枣镇在五育活动开展、资助政策普及、心理关怀等方面存在资源不足等问题,实践团结合活动成效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乡村教育“五育+资助+心理”融合育人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 五育三色;资助政策;心理教育;山枣镇;实践育人
【前言】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方针,“资助育人”与“心理育人”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山枣镇作为湘乡市农业大镇,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较高,在五育活动开展、政策知晓、心理关怀等方面存在短板。本次实践将“五育三色”教育体系与资助政策、心理关爱相结合,旨在通过特色活动弥补乡村教育资源不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政策获得感与心理安全感,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
【正文】 一、实践背景
湘乡市山枣镇以农业为主,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镇内学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比3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20%。当地学校教学资源集中于文化课,五育活动形式单一,资助政策宣传渠道有限,专业心理辅导缺失。湖南工程学院实践团依托“五育三色”教育体系,通过多样化活动,助力山枣镇学生全面发展,推动资助政策落地与心理关爱普及。
二、实践主题
五育三色润乡土,资助心理护成长
三、实践地点
湘乡市山枣镇山枣中学(涵盖山枣中学及山枣村、城江村、新跃村等周边村落)
山枣镇距湘乡市区约15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山枣中学为镇内核心中学,服务周边10个行政村,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五育活动配套资源匮乏,需外部力量补充。
四、实践过程
(一)群众反响
实践团抵达后,通过分层抽样对50名村民及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五育活动需求、资助政策知晓度及心理关怀需求。结果显示:80%的村民希望增加孩子实践活动机会,65%的家长对资助政策了解不全面,70%的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陪伴需求。同时选取10户典型家庭访谈,发现祖辈监护对孩子心理需求关注度低,部分困难家庭因不了解政策未申请资助。
(二)实地考察
走访山枣中学及周边村落,了解到:学校无专职艺术、心理教师,科技实验设备陈旧;村落公共活动场所少,学生课外生活单调;村民对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认知不足,更关注孩子文化课成绩。同时,发现镇内红色资源、绿色农业资源未被充分用于育人活动。
(三)分析相关结果
综合调查与考察,发现山枣镇存在以下问题:
一、五育活动资源匮乏,形式单一,与本地特色结合不足
二、资助政策宣传渠道单一,村民知晓度低,申请流程存在壁垒
三、留守儿童心理关怀缺失,专业辅导力量不足
四、五育教育、资助政策与心理关爱缺乏联动机制
(四)采访相关负责人
与山枣中学校长及相关人员座谈,负责人表示:学校因师资、资金限制,难以开展丰富五育活动;资助政策宣传依赖学校通知,覆盖不全面;心理辅导多由班主任兼任,专业性不足。对实践团开展的特色活动表示认可,希望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五)开展具体实践活动
1.德育类(红色基因传承)
励志宣讲:邀请受助大学生分享“资助助力求学”故事,结合山枣镇本土励志人物事迹,激发学生奋斗精神,现场解答资助政策疑问。
红色故事宣讲:以情景剧形式演绎山枣镇抗战时期故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对党的认同感。
2.智育类(蓝色技能培育)
科技知识普及与实操:开展“水火箭制作”“简易小汽车组装”等活动,讲解科学原理,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同步介绍高校科技专业资助政策。
3.体育类(绿色实践赋能)
早操:组织学生进行早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拓展:组织“花开花落”“动力圈绳”等活动,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活动后开展“情绪管理”小课堂,传授压力释放方法。
4.美育类(蓝色技能培育)
文艺表演:指导学生编排合唱、舞蹈、小品等节目,举办“青春筑梦”汇演,融入资助政策与心理励志元素,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表现力。
墙绘创作:同学们共同绘制“乡村振兴”主题墙绘,美化校园环境,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5.劳育类(绿色实践赋能)
下田农活:组织学生到农田参与除草、摘菜等劳作,体会劳动价值,讲解农业知识与涉农专业资助政策。
包饺子活动:分组合作完成包饺子全过程,培养生活技能与团队协作,感受劳动乐趣。
五、实际调查过程
(一)问卷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年龄段村民、学生及教师,其中18岁以下14人,18-60岁30人,60岁以上6人。在调查对象中,初中及以下占52%,高中占30%,大专及以上占18%;而调查结果显示,仅30%的受访者能准确说出3项及以上资助政策;75%的学生希望增加科技、艺术类活动;60%的留守儿童表示“希望有人倾听心事”。
(二)实地考察过程
山枣中学实验室设备仅能满足基础教学,无专业艺术教室与心理辅导室;周边村落公共文化设施少,学生课外多以手机娱乐为主;资助政策宣传多依赖学校公告栏,老年家长、外出务工家长获取信息困难;村民对孩子心理状态关注度低,多认为“吃饱穿暖就好”。
六、问题建议解决对策
(一)构建“五育三色”校本课程体系
建议山枣镇学校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农业特色,开发系列课程:红色德育课融入本土革命故事,绿色劳育课结合田间实践,蓝色智育课引入科技小实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五育课程。
(二)拓宽资助政策宣传渠道
建立“学校+村委会+线上平台”宣传网络,针对老年家长发放图文手册,为外出务工家长开设线上政策解读直播,简化申请流程,设立专人负责政策咨询。
(三)加强心理教育关爱体系建设
培养乡村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定期组织培训;与高校合作建立“线上心理辅导站”,由实践团志愿者定期提供远程辅导: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外出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四)建立长效联动机制
推动高校、学校、乡镇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五育三色”实践活动,共建“资助+心理”帮扶档案,实现资源共享与活动持续开展。
【总结】 本次实践通过“五育三色”特色活动与资助、心理服务的融合,有效弥补了山枣镇教育资源短板,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与政策获得感。调研发现的资源匮乏、联动不足等问题在乡村地区具有
普遍性,提出的对策可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让“五育并举”“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举。乡村振兴视域下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1(21):27-29.
[2]韩丽,王晓慧。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教育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7):314-315.
[3]王世忠,张乐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2):64-6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Z].2019.
[5]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Z].2023.

图为湖南工程学院团队在山枣中学合影留恋。 陈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