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微光里的乡村振兴:三下乡探寻葛根产业印记
“淮水悠悠润葛芽,葛田深处品清嘉。同心织就田园景,一缕乡愁映日霞。”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成果,挖掘乡村振兴鲜活经验,7月7日至11日,南理学子组成实践队踏着夏日的晨曦深入乡间,循着漫田的葛根藤蔓,一同奔赴桂林市临桂区南边山镇东山村葛根三产融合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开展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与学习,近距离感受特色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探寻振兴密码:从“试点”到“样板”。实践队来到南边山镇人民政府,通过深入座谈和资料查阅,队员们了解到,自2017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启动以来,作为自治区重点打造的试点区域,南边山镇奋力实干,以特色农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2022年创新推行“一村一品”产业模式,成功吸引多家企业入驻,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显著提升了农业效益。经过八年持续奋斗,南边山镇已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乡镇,蝶变为产业特色鲜明、村民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典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图片为团队在政府门口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照片。 高泳通讯员 摄
体验田间农作:数字田野间躬身实践。带着初步了解,实践队走进东山村葛根三产融合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热情接待并引导队员们深入田间。绿意盎然的葛根田里,负责人一边示范测量葛根藤蔓长度,一边讲解:“藤蔓长度直接影响块根膨大,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记录不同区域的生长数据,指导田间管理。”在调研中,学子们受到启发,立刻分组实践:有的蹲在田埂旁,仔细测量记录土壤湿度;有的举起手机,拍摄藤蔓形态用于后续分析;还有的跟随经验丰富的农户,学习辨识葛根成熟度的诀窍。田间地头,跃动着青春的身影,回响着求知的交流。一旁的农户秦大哥自豪地介绍:“咱东山村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合种葛根。去年亩产就超过了3000斤,效益可观得很!”话语间洋溢着对产业发展的信心。

图片为团队成员了解并学习当地经济发展的照片。 乐泽顺通讯员 摄
理解深耕不易:方知“粒粒皆辛苦”。7月10日,实践队转换角色,亲身体验农事劳作。在葛根种植区,队员们跟随农户学习翻土、除草。烈日下,沾满泥土的双手与饱满的葛根藤蔓相映成趣。“没想到一根合格的葛根背后,凝聚这么多汗水与工序!”队员擦着汗感慨道,“真正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这份“汗滴禾下土”的切身体验,让书本上的诗句变得格外鲜活。

图片为广西学子在农产品种植地学习葛根种植经验。 易好成通讯员 摄
此次南边山镇之行,我们以脚步丈量乡土,深入田间地头察产业肌理,走访市场探供需脉络,体验农事悟耕耘不易,座谈交流聚振兴思路。扎根沃土,青春力行。全方位、沉浸式见证这片土地借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东山村葛根产业从数字化种植到三产融合的进阶之路,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受益的良性循环,让我们触摸到乡村振兴的温度与力量。身为高校学子,此番亲历不仅拓宽视野,更让使命感如种子扎根。我们愿成为南边山故事的“传声筒”,讲好产业振兴的奋进故事,传递乡村发展的创新经验;更要做乡村振兴的“行动者”,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实干动力,以青春之智赋能产业升级,以青春之力助推城乡共荣,为绘就八桂大地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注入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动能,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熠熠生辉。(通讯员 吕蕊凡)
一审编辑 黄子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