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支教七日,情暖屏山:成都理工大学志愿者团队在大乘镇播种希望

    2025-07-20    阅读: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
  【导语】
  2025年7月11日至17日,成都理工大学“宜路传薪,筑梦屏山”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开展为期七天的教育帮扶与社会调研活动。该团队由12名师生组成,原定实践地点因天气原因临时调整,大乘镇政府在接到临时通知后高效响应,为支教任务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们通过课程教学与基层调研,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现状,感受当地淳朴民风,在双向交流中播撒下教育的温暖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抵达大乘镇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摄
  高效协调,乡镇迅速响应教育帮扶需求
  本次社会实践的临时地点调整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但大乘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响应,协调安排住宿与教学物资,并提供社区服务中心与文化实践所作为授课和工作场地。镇政府在无预案准备的情况下展现出极高的执行力与支持力度,确保支教工作按时启动、平稳进行。
  淳朴民风相伴,暖心故事频现
  刚抵达大乘镇,志愿者们便被当地浓厚的人情味所感染。镇上一家刚开业的餐馆女老板在得知他们是来支教的志愿者后,主动邀请团队成员免费用餐,饭后店员还围坐交谈、合影留念。这份真诚的热情,在接下来的走访和交流中多次上演。
  7月15日,在镇政府组织的教育调研座谈会上,大乘镇副镇长黄某某介绍了近年来当地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情况。他提到,镇政府通过“雨露计划”对困难家庭学生进行精准资助,新建幼儿园并对多所村小进行教室改造,部分学校已开始逐步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力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次日,在岩门村的走访中,村支书范宇带领志愿者参观了村茶园和“君茗天下”茶厂。他指着尚在成长的茶芽说:“它们多像青春少年,去年我们的茶产业带动了村民户均增收六千元。”在村民的介绍下,志愿者们了解到,大乘镇正逐步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推动产业链延伸,助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图为“君茗天下”茶厂加工现场,展现当地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肖思雨摄
  丰富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多元潜能
  在为期七天的支教活动中,团队成员根据学生兴趣和年龄特点,设计并开展了32节课程,涵盖心理健康、创意美术、AI基础、趣味手工、逻辑思维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趣味识字、艺术鉴赏、红色历史知识普及、团队合作绘画及作业辅导等多个方面,共有40至50名学生稳定参与课程学习。
  
  图为创意美术课。肖思雨供图
  课堂设计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动手能力。尤其在“AI小课堂”中,志愿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在“心理绘本”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图画表达自己的情绪,建立了初步的情绪识别与表达能力。
  
  图为学生在创意手工课上展示自己的作品。罗静奕摄
  学生的反馈质朴又真挚。有家长在微信群中留言:“感谢你们的到来,孩子每天都舍不得放学,恭祝老师们前程似锦,未来可期。”在离别前,学生们悄悄送上自己用零食拼成的“心意包”和手工花束。甚至在团队返程后的17日下午,还有孩子拨打电话确认“老师们是否已经安全到家”。
  
  图为学生赠予老师花束和零食。胡警予供图
  教学相长,双向赋能的教育体验 
  “这不仅仅是一次教学,更是一次心灵的互相靠近。”志愿者代表在总结交流时表示。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与调研中,团队成员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从他们的笑容与真诚中收获感动。
  本次“三下乡”支教实践,不只是城乡教育交流的一个缩影,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精神之旅。志愿者们在大乘镇看到了基层教育的真实样貌,也亲历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活力脉动。通过脚踏实地的走访与深入的课堂教学,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教育扶智”的真正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课堂实效,部分志愿者还在每晚对当天授课进行复盘优化,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节奏和形式。在他们眼中,这份工作虽辛苦,却充满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文化实践所完成课程后合影。“宜路传薪,筑梦屏山”团队摄
  结语
  教育,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旅程。在屏山县大乘镇,成都理工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将知识、关怀与希望传递给更多孩子,也在乡间沃土中播下追梦的种子。未来,这些种子将在无数个角落悄然发芽,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梦想与现实的重要桥梁。
  (通讯员张子佳)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