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长寿文化内涵、传承红色革命基因、探寻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律,7月5日至7日,南宁理工学院“红壤寿乡·青衿黔行”实践队赴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文化、红色教育、校地协作及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度探索。
7月5日中午,实践队抵达巴马后,首站走进长寿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与图文展板,队员们系统了解长寿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深刻感受到“长寿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其已从个体经验升华为区域发展的精神内核。
图为团队成员在长寿博物馆探索关于巴马人民长寿的奥秘 通讯员 张明巧 摄
随后,实践队前往西山乡革命历史纪念馆。作为右江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着“广西的小延安”之称。泛黄的照片、锈迹斑斑的武器,以及响应百色起义、群众坚持游击战争、瑶族同胞支援红军等故事,生动再现了巴马人民“不怕牺牲、团结奋斗”的革命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在西山革命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解巴马文化 通讯员 张明巧 摄
当日下午,实践队走进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参观校史馆与麒麟山文学馆,并围绕“校校协作、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座谈。该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校训彰显深耕民族教育的初心。队员们提出,可通过联合征文、采风等活动,加深青年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为教育协作注入人文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在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门前合影留念 通讯员 张明巧 摄
7月6日清晨,实践队聚焦旅居康养产业,前往甲篆镇坡月村。作为大健康产业核心区,这里依托百魔洞资源形成特色旅居经济。队员们走访百魔洞养生旅居地与世纪养生园,考察康养设施、特色服务及“候鸟人”文化社群,了解到产业正从“单一住宿”向“全链条健康管理”转型,但面临专业人才短缺、服务标准化不足等挑战。

图为团队成员及带队老师在世纪养生园合影留 通讯员 张明巧 摄
当日下午,实践队调研赐福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探寻“文旅+康养”融合路径。度假区以“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为原则,划分生态保育、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板块,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融入长寿养生、民族节庆等内容,成为文旅融合示范窗口。
三天实践中,队员们记录了长寿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回响,梳理了大健康产业的经验与挑战,形成多项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在服务地方发展中书写了青年担当。
(通讯员:欧敏 指导老师:姚顺良 申钰汉 梁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