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湘潭大学金翼5·1·8爱心团队赴邵阳市绥宁县东山侗族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邵阳市绥宁县,先后探访阿苗千千艺术馆与同心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指尖技艺的碰撞中,见证侗族竹编与苗族非遗的文化融合创新之路,感受传统技艺为乡村振兴注入的鲜活动力。
阿苗千千艺术馆内,实践团成员被这里浓郁的苗族韵味深深吸引。艺术馆主要展览苗族的非遗文化,令人瞩目的是,展馆中还出现了竹编与苗绣、剪纸结合的艺术品,如手工编织的手提包、竹帘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苗族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还巧妙地将侗族竹编元素融入其中,成为文化碰撞的结晶。其赋予了传统工艺品新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展现出竹编非遗强大的包容性与可塑性,为竹编非遗与其他非遗融合发展提供可能性。
(图一:队员们在艺术中心合照)
为深入探索非遗文化融合的创新模式,调研团队随即前往佘家村同心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竹编手作学习。在这里,团队与竹编传承人莫老师的交流,破解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密码。
(图二:莫老师在制作竹编作品)
“让游客亲自动手做,非遗才能真正走出去。”莫老师的理念体现在基地的竹编体验项目中:旅游生态农庄里设非遗文化体验区,由老师现场示范教学,从挑选篾条到编织成型,再到搭配苗剪装饰成品,全程向游客开放。28元的亲民价格、简单上手的制作流程,对各年龄段游客都极为友好,既降低了非遗体验的门槛,又为农庄增添文化磁力。这一过程中,侗族竹编的质朴坚韧与苗族剪纸的精巧灵动浑然一体,两项非遗完成了“1+1>2”的融合。
(图三:队员们在实践基地的合照)
这份融合不仅激活了旅游业的发展,更滋养着教育的花朵。基地作为中小学生研学的热门站点,学生在选图、配色中锤炼审美能力,在修剪、编织中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逻辑,让美育从课堂延伸到指尖。“制作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对美的抉择”,莫老师在教学中强调。这位从民办学校校长转型素质教育推广者的匠人,她把传统教育的经验融入素质拓展,让非遗成为“活的教材”。
“我对于‘同心圆’的理解,就是让各民族文化像圆圈一样聚起来,围着乡村振兴转。”莫老师对基地名称的解读,道破了文化融合的深意。当竹编牵起苗艺、当非遗对接旅游与教育,传统技艺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标本,而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活水”:体验项目为农庄聚了人气,非遗产品为村民增了收入,文化认同为乡村凝了心气。
从艺术馆的创意展品到实践基地的互动课堂,绥宁县的非遗创新实践已勾勒出一条清晰路径:在融合创新中凝聚起民族文化的合力,以“竹韵”为经、“苗艺”为纬,让绥宁的非遗故事既守得住本真,又看得见未来,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共绘乡村振兴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