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绥宁侗乡藏“竹”巧,童手编织非遗谣

    2025-07-20    阅读:
    来源:湘潭大学金翼5·1·8团队爱心团队赴邵阳市绥宁县东山侗族乡暑期社会实践团
          2025年7月11日,在邵阳市绥宁县东山侗族乡大坪村,一首由童心与竹韵编织的“非遗谣”悄然唱响——湘潭大学湘莲筑梦·竹教相绥实践团在此开展竹编非遗手工课,支教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独特技巧,让侗族乡的孩子们触摸祖辈传下的手艺温度。
         为让竹编工艺变得通俗易懂,项老师提前向当地的竹编手艺人虚心请教,巧妙地将侗族竹编与苗族剪纸两项非遗工艺创新融合,精美的剪纸图案与多彩的竹条编织结合在一起,不仅给普通的竹编教学添上新鲜色彩,更是使当地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真正“俯身”贴近了孩子们的世界。
(图一:竹编课课堂)
         课堂开篇,项老师特意融入了当地元素:从赶集街上老艺人摆卖的竹篮、撮箕,再到东山侗族乡民族民俗博物馆中展示的侗族特色竹编,一张张竹编照片,讲述着一个个乡土记忆,让“竹编”从孩子们眼熟的日用品,变成了藏着文化密码的“老伙计”。
         教程虽基础,初学却显生涩。材料分发下去,孩子们凝神屏息,跟随支教队员们清晰细致的讲解,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压一挑一”的基础编法,慢慢地让竹编技艺在小小的手掌上生花。“以前只知道奶奶编竹筐快,今天发现要每一根竹条都听话才行。”一个孩子的话引来一片附和。三十多个孩子围坐一团,有的盯着老师的手指仔细学习,有的埋头研究配色认真创作,还有的望着窗外——那里的楠竹正亭亭玉立,是他们祖辈编织的原料。
(图二:孩子们制作竹编作品)
         课堂的最后,项老师满怀期待:“村里漫山遍野都是楠竹。这堂竹编课,不只是学习一门技艺,更是让孩子们亲手摸到家乡的根脉。让学生们从小就建立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热爱之情,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图三:竹编作品展示)
          此次支教活动,湘潭大学“湘莲筑梦·竹教相绥”实践团以青春活力串联起非遗传承与乡村教育,既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也为非遗技艺在乡村的活化传承探索了新路径。实践团表示,将继续发挥湘大学子的创意与热情,深入挖掘侗族竹编的现代价值,让古老的竹编技艺在青春的赋能下,在侗乡的沃土上绽放更持久的光彩。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