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在绥宁县东山侗族乡大坪村的暑期课堂上,湘潭大学“湘莲筑梦·竹教相绥”实践团为当地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富有意义的口语交际课。课程以竹编非遗为核心载体,联动东山红提节、四八姑娘节、黄桑生态景区等本土文化元素,通过“认知—授法—实践”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化身“小小讲解员”,传递乡土文化的内涵。
课程以竹编非遗为重点展开教学。支教队员结合相关照片,详细阐释这项传统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特点:从“选材需取三年生楠竹”的古法要求,到“破篾如丝、编织如织”的技法精髓,再到从农用器具到竹龙、竹编剪纸等文创产品的现代转型,全面呈现竹编技艺“源于生活、融于时代”的发展轨迹。同样,实践团成员也介绍了东山红提节的丰收盛景,四八姑娘节的各样习俗,以及黄桑自然风景区的山清水秀,为学生拓宽视野的同时,提供丰富的讲解素材。
(图一:口语交际课课堂)
在讲解员培训环节,实践团成员从姿势、动作、表情、声音四个方面进行专项指导,强调:姿势挺拔、动作适当、表情大方、声音洪亮。通过成员生动且较为专业地示范,学生们直观地体会到讲解要点。在后续的实践环节中,竹编主题成为学生首选。孩子们指着竹编照片,按照所学技巧进行讲解,从工艺步骤到文化意义,虽略显稚嫩却条理分明,透露出对家乡产业、民俗、生态资源的骄傲与自豪。
课堂的最后,实践团成员谈到:“希望此次口语交际课,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能够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强化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这才是这堂课的意义所在。”
(图二:孩子们展示课堂成果)
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在于代际间的有效传递。当竹编非遗的经纬密码、节庆民俗的文化基因、山水生态的自然禀赋,通过规范化的童声表达获得系统性传播,乡土文脉的延续就有了具象的载体。这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传播模式,既活化了地方文化资源,更在青少年心中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构建文化传承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实践体系,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