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师生以地质足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践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安大学资源学院“石榴籽・民和心”实践队于7月12日至17日在指导老师张凤的带领下赴青海民和县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民族地区,立足专业特色,以多元活动为纽带,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使命。
实践队启程合影
党政领航焕村貌 实践传情暖民心
实践队深入金田草滩新村开展调研,聚焦灾后重建与民族团结。入户访谈期间,土族、回族等各族群众纷纷点赞党的惠民政策,细数住房改善、产业增收等生活新变化。队员们通过心理疏导温暖受灾老人,用防灾宣讲筑牢安全防线。在"童绘中国梦"活动中,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美好未来,实践队员悉心引导解惑。村委会主任王正才表示,当地依托传统"纳顿节"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村庄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与群众精神面貌提升的双重焕新。
实践队入户访谈
实践队开展老人心理辅导
实践队开展“童绘中国梦”活动
科普织就安全网 彩绘绘出团结花
在"科普筑防线,彩绘聚民心"主题活动中,实践队创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通过3D动画演示和情景模拟演练,将科学避险知识转化为各族群众守护家园的实际能力。同步举办的"大地密码"民族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土族盘绣、藏族矿彩等非遗技艺与地质岩石彩绘交相辉映,各族儿童在共同创作中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寓教于乐中生根发芽。
实践队员开展科普课堂
实践队与当地儿童于活动结束后合影
实践队与青海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师生共同参观抗震救灾主题展馆,通过珍贵影像和实物展陈,深切感受在党的领导下灾区重建的发展奇迹。随后开展的"非遗扎染进金田"活动中,土族传统染织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出创新火花。活动尾声,身着绚丽土族服饰的师生与村民手挽手共跳锅庄舞,欢快的舞步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乐章。
“非遗扎染进金田”活动
实践队参观抗震救灾展馆
实践队着民族服饰跳锅庄舞
青春聚力跟党走 共筑民族同心魂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乡大庄村,实践队专访驻村村官白南叫,聆听其在各族群众支持下投身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队员们开展中央精神宣讲,引发村民共鸣——“党的领导是主心骨,团结奋进才让家乡日新月异”。随后举办的"共筑民族情"绘画活动中,儿童青年通过描绘民族服饰增进文化认知,以彩笔搭建心灵桥梁,为民族文化交融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队走访宣讲
寻迹红色根脉 践行中央精神
实践队走访禹王峡、喇家村遗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烈士陵园及红色教育基地,在禹王峡体悟治水精神中传承中央“生态文明”理念;于喇家村遗址触摸先民智慧,感知“文化自信”深厚底蕴;在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于红色教育基地坚定“赓续红色血脉”的青春誓言。每处足迹都是践行中央精神的课堂,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寻访中扎根,以青春行动传承精神根脉。
实践队在禹王峡合影
实践队在喇家村遗址合影
实践队悼念烈士
实践队开展红色教育学习
此次实践活动,长安大学“石榴籽・民和心”实践队以青春之力为笔,以多元活动为墨,在黄河岸畔的乡土间书写民族团结新篇。从党政引领下的新村蝶变,到科普与文化交融中绽放的团结之花,再到青春力量与党的领导同频共振,每一份行动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这份“石榴籽”情谊将持续生长,让各民族心手相牵的画卷在乡村振兴路上愈发绚烂。
供稿:崔欣甜,侯丽婷,张凤
供图:孟朗
通讯:侯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