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桂林理工大学师生探秘千年古迹,守护古建筑遗产

    2025-07-21    阅读:
    来源:桂林理工大学 “碧砖朱颜·砼心共筑”暑期社会实践团 陆祥飞
桂林理工大学师生探秘千年古迹,守护古建筑遗产
  在广西桂林的青山绿水间,藏匿着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古城——永宁州古城,以及神秘莫测的百寿岩、穿岩古道。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岩一洞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等待着探索。
  2023年7月18日至19日,桂林理工大学“碧砖朱颜・砼心共筑”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宁州古城墙、百寿岩石刻及穿岩古道开展调查。团队成员们通过文献研究、实地测绘、非遗访谈、数字化建模等形式,解码这座明代军事要塞的沧桑文脉,探寻古道石刻背后的中华文明密码,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走进千年古城,触摸历史脉络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跟随永福县文物所专家登上永宁州古城墙。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的石头城,曾是桂林西南最重要的军事屏障。斑驳的城砖上,“万历六年”“知州唐宗元修”等铭文清晰可见,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队员们用卷尺丈量城墙数据时发现,古城墙高5.3米,周长仅1公里,却暗藏玄机。“这种‘小而坚’的设计体现了明代卫所制度的特点。”更令人惊叹的是北门拱券上“永镇宁康”的石匾,书法遒劲,历经547年风雨仍清晰可辨。
  城漫步于修复后的古城墙,斑驳的青砖诉说着岁月沧桑。据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古城墙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采用传统砌筑工艺与现代材料结合,对明代石城墙进行加固,补砌残缺的垛口与门楼。城墙在修复中最大限度保留了历史原貌。“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到永州古城的历史,亲眼看到这些厚重的城墙,仿佛触摸到了祖先的智慧。”实践团其中一位同学感叹。这项技艺的发掘让团队意识到,文物保护不仅要依靠科技,更需传承民间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研究永宁州古城城墙。林晓峰供图
  
  探寻百寿岩,千年石刻里的长寿密钥
  百寿岩的‘寿’字不是刻出来的,是‘长’出来的!7月18日下午,在百寿镇文化站站长带领下,实践团来到著名的百寿岩石刻前。岩壁上111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巨幅榜书,其中最大的楷体寿字高1.75米,相传为南宋知县史渭手书,被誉为“中华寿文化瑰宝”。
  团队成员们发现,这些“寿”字暗藏玄机:篆书寿字形如仙鹤,隶书寿字状若寿桃,更有契丹文、西夏文等少数民族文字。“这可能是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物见证。”团队其中一位成员激动地说。团队结合地方志考证,这些石刻实为明清时期官员、文人陆续添刻,形成了独特的“寿文化”景观,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延续性。
  除了石刻本身,岩下的故事同样动人。团队走访时,76岁的当地老人李爷爷指着岩前的香炉说:“我小时候就跟着长辈来这儿祈福。”原来百寿岩自古是民间祈福胜地,每年重阳节,村民会带着糯米糕、长寿面聚集于此,孩子们围着岩壁认读“寿”字,老人们则用红布轻擦“寿”字笔画,祈求安康。这一习俗从明清延续至今,2019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观察百寿岩,记录现存状况。林晓峰供图
  
  踏响千年,穿岩古道上的商旅史诗
  7月19日,实践团重走穿岩古道。这条开凿于明嘉靖年间的青石板路,曾是连接桂北与黔东南的“茶盐古道”,见证了古代商贸的繁荣与民族交流的盛况。在海拔300米的悬崖处,一道天然岩洞贯穿山体,形成奇特的“城门”景观。
  实践团成员们沿着宽约1至2米、由大青石铺就的古道前行,石板上深深浅浅的坑洼,既留下了千百年来载货牛马与往来客商的踩踏痕迹,也显露出时光磨损的印记。行至穿岩处,南北走向、长约60米的穿岩,西边洞口高约3米,东边高约10米,洞口呈扁椭圆形,洞内宽敞明亮可容千余人,其岩石结构也因年代久远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团队成员们用无人机航拍发现,古道沿线分布着20余处歇脚亭遗址和清代商铺地基,印证了《永宁州志》中“商贾络绎,昼夜不绝”的记载。这些遗迹为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商贸网络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岩壁上诸多珍贵文字是此次发现的重点。实践团成员们发现这些神秘刻字因时间流逝有一定损坏,难以辨识。江岩村党支部书记、桂林理工大学1992届校友刘书记现场介绍,这些篆体文字历史悠久,而因岁月侵蚀有字迹模糊等情况,许多专家学者前来研究却无法辨认。他还提到穿岩古道作为古代官方通道,部分路段经修复,大部分维持原始状态,这与保护修复状况密切相关。
  此次调研明确了时间对穿岩古道及周边文物的损坏程度,掌握了保护修复的现状,为制定更精准的古文物保护策略奠定了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现场考察穿岩古道。陈狄威供图
  青春赋能古城,实践书写担当
  “古城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记忆。”当地文化站负责人向团队介绍。“这次调研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老古董,而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团队队长总结道。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调研,为永福县的古建修复和宣传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陆祥飞)
  
  图为实践团在永宁州古城前合影。林晓峰供图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