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学子深入崇山古民居、崇山村开展古建保护与修复的特色实践
崇山村,数百年来,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美誉。7月20日,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碧砖朱颜・砼心共筑”实践团前往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崇山古民居及崇山村,开展了一场以古民居建筑特色与修复现状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当地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古建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崇山古民居进行系统性保护研究,并为未来的修复工作提供专业参考。
细品古村幽韵,领略建筑风情
崇山村现存明清古民居20余栋,由李氏家庭旧居、李氏宗祠及其它古民居组成,保存较为完整,多为青砖黛瓦的传统建筑,是永福县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这些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更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
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崇山古民居群以院落为基本单位,采用典型的徽派风格硬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外墙以青砖砌筑,防火山墙呈骑马头墙造型,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防火、防风等实用功能。内部结构则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支撑,这种结构抗震性能良好,体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古民居的城墙上分布着一些独特的排水口。在雨季时,雨水能够顺着城墙流淌至排水口,然后迅速排出,有效避免了雨水在城墙根部积聚,从而保护了城墙的结构稳定。建筑群整体布局遵循传统风水理念,坐南朝北,呈严格的对称式排列。各宅院之间通过精巧的月门和曲折的巷道相连,形成合院天井式格局。这种布局不仅满足了采光通风的需求,更暗含"四水归堂"的美好寓意,象征着财源广进、家族兴旺。
此外,崇山村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村内设立了多个研学基地和崇山书院,成为桂林地区特别是永福县小学开展研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传统建筑知识,还能参与拓印、木雕等传统工艺体验,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研究崇山古民居墙体。林晓峰供图
倾听居民诉求,研讨修复意见
实践团对崇山村等典型乡村开展实地调研,重点观察建筑风貌与基础设施状况:从传统民居的结构完整性到新建房屋的居住功能,从道路平整程度到排水系统通畅性,详细记录设施使用状态、损坏情况及安全隐患。通过问卷调查和居民座谈会,团队收集到村民的具体需求——部分老旧房屋需加固防漏,村里缺少文化活动场地,大家盼着能改善居住与休闲条件。这些信息为后续服务明确了方向。调研中,一个停滞的古建筑修复项目引发关注。崇山村外围有几处百年古建筑,去年外来投资方启动修复开发,计划打造成乡村旅游区。但如今项目半途而废:仅修复了两栋建筑的外立面,屋顶换了新瓦、墙体做了加固,内部却依旧蛛网遍布、杂物堆积;规划的游客步道只修了小段,整体远未形成旅游区规模。村民们普遍认为项目停摆是资金问题,“肯定是钱不够了,不然怎么修到一半就停了”。但村支书李支书给出不同解释:开发商为突出“古风”景观,想占用村民日常晾晒粮食的空地建仿古停车场,还打算封堵村民下地干活的近路改景观道。这直接影响了村民生活,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开发商坚持商业规划,村民不愿牺牲生活便利,最终开发商选择终止项目。这个“烂尾”项目提醒团队:乡村开发中,平衡资本规划与村民实际需求,比单纯推进工程更关键。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李支书进行问卷调查。林晓峰供图
建材使用失范,规范亟待加强
在部分修复的墙体上,明显可以看到材料乱用的情况。一面墙上竟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建筑材料,有青砖、红砖、水泥等。从材料力学性能来看,青砖属于黏土砖,其抗压强度适中,耐久性较好,与传统砂浆的粘结性能优良;红砖虽然抗压强度与青砖接近,但由于烧制工艺不同,其吸水率较高,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发生风化;水泥属于现代建筑材料,强度高但刚性大,与传统砖石材料的弹性模量差异较大,在温度变化和地基沉降时,易产生附加应力,导致墙体出现裂缝。这些材料的颜色、质地差异较大,与周围的原墙面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的整体美观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而且不同材料的变形特性不同,可能会加速墙体的损坏。还有多处土砖墙体因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表面已出现粉化现象,墙角部位的侵蚀深度达3至5厘米。
此外,近5年来,有部分墙面因各种原因发生倒塌,虽然已经进行了修复,但修复后的墙面与周围的原墙面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这种修复方式不符合“修旧如旧”的古建修复原则,没有做到与原有建筑风格的统一,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

图为实践团老师和成员讨论修复后的墙体。林晓峰供图
精研科学修复,共护古居风华
针对上述问题,实践团现场向村民提供了分阶段修复建议:对于未完成的墙体修缮,建议按“原工艺、原材质”原则采购当地传统土砖,采用草木灰混合糯米浆的古法黏合剂进行续建;对“修旧如新”区域,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局部做旧处理,使新砌部分与原有墙体自然过渡;针对通风孔洞,建议用竹篾网进行内衬加固,既保留通风功能又能防止鼠虫钻入。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将在整理完善检测数据后,联合建筑学院专家制定系统性修复方案,为崇山古民居的保护性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让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得以“延年益寿”。
关注古居问题,助力古民居传承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碧砖朱颜・砼心共筑”实践团的此次调研活动,为崇山古民居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让崇山古民居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传承。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崇山古民居必将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彩,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讯员 陆祥飞 )

图为实践团在李吉寿故居前合影。林晓峰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