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程学院赴湘乡市山枣镇教育关爱服务团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留守儿童成长调研报告
一、实践背景与初心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石,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更是乡村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为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深入探究乡村教育现状,精准对接乡村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湖南工程学院组建了赴湘乡市山枣镇教育关爱服务团。团队秉持“用爱心传递温暖,用知识助力成长”的初心,于今年暑期奔赴山枣镇,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教育关爱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调研与服务相结合,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二、实践调研与现状洞察
(一)群众心声:留守儿童的成长困惑
团队抵达山枣镇后,迅速展开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调研工作。在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交流时,深切感受到孩子们内心的渴望与迷茫。一位五年级的小朋友低着头说:“爸妈一年回来的次数很少,有时只有过年才回来,打电话问的最多的就是成绩,其他也没啥好聊的,学习上有难题,只能自己瞎琢磨。”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许多孩子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家庭,但因缺乏陪伴和有效沟通,内心世界常感孤独。
问卷调查显示,超5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每月通话不足3次,内容主要围绕学习成绩和生活开销,涉及兴趣爱好和心理感受的情感交流极少。在“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问题中,“想和多父母见面”“能和父母多聊天”“有人辅导功课”“有趣的课外活动”成为高频答案。
(二)实地探访:教育与生活环境的真实面貌
1.校园设施与教学现状:山枣中学教学楼、操场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但宿舍简陋以及教学设备陈旧问题突出。学生宿舍热水供应不足,宿舍床板多有损坏。科学实验室中,不少实验器材布满灰尘,部分因老化无法使用。一位物理老师无奈表示:“很多实验只能在黑板上‘画’,学生看不到实际操作,理解困难。”学校心理咨询室虽有牌子,但室内仅有简单桌椅和几本心理书籍,缺乏专业沙盘、测评量表等工具。心理辅导由语文老师兼任,每周仅1节课,难以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家庭与社区环境:走访发现,多数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老人们虽能保障孩子衣食,但在功课辅导和心理关注上力不从心。一位七旬奶奶说:“孩子写作业时我就在旁边,可我不认字,不知道他写得对不对,更看不出他心里想啥。”村里文化活动中心设施多为中老年人使用,青少年放学后多聚集在村口或家中,手机游戏和短视频成主要课余活动。图书室藏书多为旧书,农业技术类占近半,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寥寥无几,近一个月借阅记录仅3条。

三、问题成因的深度剖析
1.心理健康服务缺位的根源:山枣镇乡村学校面临专职心理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一方面,乡村学校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不及城市,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当地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心理健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被忽视,孩子也不愿倾诉烦恼。
2.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制约:山枣镇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经费有限,难以负担教学设备的频繁更新。加之地理位置偏远,设备损坏后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如科学实验器材,部分因缺配件长期闲置。
3.家庭教育薄弱的深层原因:当地产业单一,就业机会少,父母为改善家境外出务工,隔代教育成为常态。祖辈受教育程度低,教育理念传统,以“吃饱穿暖”为主要目标,对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力不从心,代沟也使祖辈难以察觉和满足孩子内心需求。
4.文化活力不足的关键因素:村里文化活动多由村委会组织,缺乏专业策划,形式多为广场舞、象棋比赛等,难以吸引青少年。文化设施维护和更新不力,图书室多年未添新书,活动场所设备陈旧,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
四、实践服务内容与实施细节
(一)分层调研:精准把握需求导向
团队依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调研对象分为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和初中三组,设计不同侧重点的问卷。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采用图片辅助问答,了解其对课外活动的喜好;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通过文字问卷,深入了解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及对资助政策的知晓度。
为确保调研全面、具代表性,团队通过校长和班主任,选取不同年级、家庭背景的学生参与,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89.4%。调研中,团队深入课堂、宿舍和社区,记录了诸多案例,如初中女生小敏因学费问题对升学缺乏信心,小学男生小杰因沉迷手机游戏成绩下滑等,为后续活动提供了精准方向。
(二)多维服务:用行动点亮成长之路
1.心理团辅:打开心灵的窗户
志愿者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针对性团辅活动。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表情猜猜乐”游戏,帮助他们认识情绪;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组织“情绪漂流瓶”活动,让孩子倾诉烦恼并获疏导。在针对初中留守儿童的团辅中,“信任背摔”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同伴的关心,一位平时沉默的女生表示以后会多与同学交流。据统计,80%的参与学生感觉心里轻松了很多。

2.励志教育:播撒梦想的种子
志愿者邀请湖南工程学院优秀学长学姐录制视频,分享从乡村考入大学的奋斗故事。在“榜样面对面”环节,播放袁隆平、钟南山等时代楷模纪录片,以及国奖获得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孩子领悟“奋斗成就梦想”。“写给三年后自己的一封信”活动中,孩子们写下目标,装入“时光胶囊”。“梦想勋章”制作环节,孩子们用彩纸等制作勋章,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3.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快乐
考虑当地饮食文化和学生参与度,团队以包饺子为劳动实践主题。活动当天,志愿者准备好材料,在食堂开辟活动区域,演示包饺子技巧后,学生分组实操。从最初的露馅、形状怪异,到后来有模有样,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格外香甜。在包饺子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小朋友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比如“饺子皮馅儿的饺子、金元宝形状的饺子等”。
4.科学实验:点燃探索的火花
科学实验小组设计了趣味实验,如“水火箭发射”“茶水变墨水”等。孩子们亲手制作水火箭,看到火箭升空欢呼雀跃,对茶水变墨水的现象惊叹不已。志愿者边指导边讲解原理,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一位原本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男生表示以后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
5.政策宣讲:消除升学的顾虑
宣讲团队制作图文并茂的PPT和动画短片,用案例讲解国家资助政策。通过湖南工程学院贫困生靠助学金完成学业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家庭困难不是升学障碍。“奖学金闯关问答”环节,孩子们积极抢答,对资助政策了解更加深入,小敏表示考大学不再遥不可及。

6.文艺汇演:展现青春的风采
志愿者与山枣中学学生共同策划文艺汇演,从选曲到排练,凝聚着大家的汗水。演出当天,操场座无虚席,《少年中国说》朗诵铿锵有力,《凑热闹》舞蹈活泼欢快,《下一个天亮》歌声温柔动人。汇演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揭牌,师生备受鼓舞。
7.共绘墙绘:装点校园的风景
志愿者与学生在学校围墙绘制“读了万卷书,行万里路”主题墙绘。大家分工合作,墙绘主体是一本摊开的书本,周围有树木、云朵等图案。绘制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力,添加大雁等创意元素。三天后,围墙变成充满生机的画卷,成为校园亮丽风景。

8.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的基因
团队组织学生前往湘乡县东山书院参观学习。在讲解员带领下,孩子们参观毛泽东当年的教室、宿舍,聆听其“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志向。在革命文物陈列馆,观看泛黄照片和珍贵文物,不少孩子因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感动落泪。学生们在观后感中表示,要向先辈学习,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五、实践成效与深远影响
1.调研成果为教育改进提供依据
团队将调研数据和案例整理分析,形成详细报告提交给山枣中学,指出问题并提出增加专职心理教师、更新教学设备等建议。朱校长表示报告为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将认真研究落实。
2.学生成长收获满满
政策宣讲后,学生对资助政策知晓率从30%提升到90%,学习积极性提高。心理团辅和励志教育缓解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学习压力,学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参与课外活动的人数增多。科学实验和劳动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班级凝聚力增强。
3.校园氛围焕然一新
“悦读成长”主题墙绘成为校园“网红打卡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科学实验器材被保留,校园掀起“科学热”。红色教育让“奋斗”“担当”等理念深入人心,学生作文中提及相关内容的次数明显增加。
4.长效帮扶机制正式建立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揭牌,标志着湖南工程学院与山枣中学合作常态化。双方约定,工程学院将定期组织志愿者支教、开展心理辅导,通过线上平台提供学习资料;山枣中学作为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实现校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六、实践总结与未来展望
本次赴湘乡市山枣镇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一次“接地气、察实情、办实事”的生动实践。团队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了当地教育现状和需求,通过一系列精准服务,为孩子们成长带来切实帮助。志愿者们体会到乡村教育的不易,坚定了“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信念。
这份实践调研报告,不仅是活动总结,更是乡村教育现状的真实呈现。投放到网站上,既能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需求,吸引社会关注支持,也能为其他高校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参考,汇聚更多力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未来,团队将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持续深化与山枣镇合作,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服务内容,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教育沃土上绚烂绽放。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