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三下乡实践队走进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龙居面线非遗工坊,沉浸式体验龙居面线非遗制作技艺,对话非遗传承人胡丽珍,解码传统技艺传承密码。
邂逅非遗:探寻面线制作的“匠心密码”踏入龙居面线非遗工坊,浓郁麦香扑面而来。非遗传承人胡丽珍早已备齐新疆面粉、竹制工具,为实践队员开启面线制作的“探秘之旅”。“龙居面线制作,从和面就藏着学问。”胡丽珍介绍,以盐、水调和新疆面粉,不加酵母,借空气中微生物自然发酵,这是传承百年的“自然智慧”。实践队员围拢观察,看面团在师傅手中逐渐成型,惊叹于传统发酵工艺的神奇。醒面环节,面团需经历12次自然醒发,每次醒发都关乎面线韧性与口感。拉面时,“拖、甩、扯、拉、弹” 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胡丽珍手中的面线如银线飞舞,“会跳舞的竹子”成了最佳辅助——天然竹制工具承载两百斤拉力不变形,还自带竹香,更因面中加盐易腐蚀金属,成了传承技艺的“专属伙伴”。待面线切开,内部蜂窝状气孔,正是自然发酵的“防伪标识”,18道工艺的匠心,在细节中尽显。
图为醒发中的面团 王晶/摄
手作体验:触摸非遗温度的 “实践课堂”听完讲解,实践队员摩拳擦掌。拉面环节,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考验臂力与巧劲,面线断裂、粗细不均成了常见“状况”,但队员们不气馁,反复尝试。“原来一根面线背后,藏着这么多‘门道’!”实践队队员感慨。从揉面的酸痛到拉面成功的欣喜,大家在亲手实践中,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更体会到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不易。体验后,实践队队员与胡丽珍深入交流。谈及面线加盐的智慧,胡丽珍解释:盐既能保鲜,又能让面线更健康,手工面线加盐是“祖训”,更是科学传承。

图为“拉面”过程 王晶/摄
青春赋能:书写非遗传承的 “崭新篇章”此次非遗工坊之行,是实践队“农旅焕新”调研的重要一站。队员们不仅掌握面线制作技艺,更明晰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关联。“龙居面线是安溪的文化名片,更是乡村振兴的‘潜力股’。”一碗面线,串联起传统与现代;一次实践,架起青春与非遗的桥梁。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以行动践行使命,让龙居面线非遗传承的故事,在探索与创新中,续写崭新篇章。(通讯员:施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