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西外学子三下乡|传承杨家将精神,筑牢忠勇之志

    2025-07-22    阅读: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为深刻研究“杨家将精神”,2025年7月17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项目组先后探访神木市博物馆杨家将展厅和府州古城感受历史深度,通过了解历史文物、杨家忠勇之将的历史故事与实地攀登府州古城,实践队成员在时空交织中触摸到杨家将“忠勇报国”的精神内核,更在黄河岸边的古城墙上读懂了边塞文化的厚重与坚韧。
  实践队抵达位于神木市的麟州城杨家将专题展厅。据解说员讲解,麟州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因杨弘信、杨业父子三代镇守此地长达百年,得名“杨家城”。展柜中陈列的青铜箭镞、磨盘石器等文物,无声诉说着这座边塞要冲的战火岁月。范仲淹曾在此地写下名垂千古的《渔家傲·麟州秋思》,我们可以体会可以感受到作为边塞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的杨家城的边陲风光以及将士们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怀。
 
  图为实践团参观神木博物馆讲解 陈静涵摄
  博物馆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南征北战杨家将雕塑的故事。杨业在一次战争中孤立无援,中箭被俘,宁愿三天三夜绝食而亡也不言投降。契丹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星专克契丹族,杨延昭因其骁勇善战故而被认为杨延昭是将星下凡,是天上第六颗星。固又将杨延昭称为杨六郎。铁甲映寒光,刀锋破云霄。他们的身影如山岳巍然,纵使岁月风沙漫卷,那抹忠魂烈骨仍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杨业右边手龙头拐杖的就是其夫人佘赛花,据《宋史》记载,佘赛花之父折德扆本为麟州土豪,后因子孙多战死沙场,佘太君将“折”改为“佘”,寓意“折损由我,子孙安康”,这一细节让实践队成员感动,杨家将的忠勇背后,是女性用柔肩扛起的家国大义。杨家将精神早已超越地域,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符号。”
  实践队去往府谷县,探访府州古城。府州古城在196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黄河西岸石山之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极目远眺,远处苍山茫茫,滔滔黄河环绕而过,古城的对岸山西保德县的现代楼宇与古城墙形成时空对话。实践队员抚摸着古城充满历史气息的城墙壁,在宁静中体会肃穆。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年,不仅因其忠勇事迹,更因其蕴含的‘家国同构’价值观。当代青年在探寻历史遗迹时,实际上是在寻找精神共鸣——无论是麟州城的烽火台,还是府州城的黄河浪,都在提醒我们要守护家国。家国如古树,根须是祖辈的忠骨,枝叶是儿孙的担当,年轮里刻满守土卫疆的誓言。
图为府州城城门 张效宁摄
  在综合了解神木杨家将文化和府州古城的历史脉络后,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项目组将“杨家将精神”带入社区,“杨家将精神”以“忠勇报国”为核,融家国大义、血性担当与坚韧不屈于一体:杨业父子血战雁门、佘太君百岁挂帅、杨门女将守土抗敌,彰显“誓与家国共存亡”的赤诚;其精神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尊严的永恒精神图腾。孩子们在听完热血的英雄故事后,眼神坚毅,纷纷鼓掌,立志要像英雄们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当青少年在府州古城触摸千年箭镞时,当我们领略古时杨家英雄的风采时,这份精神已化作基因融入血脉。荒芜的古城因文旅融合焕发出生机,家国情怀也会深藏青年心中,于未来的奋斗事业中焕发不朽光芒。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