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梦冉)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文化强国建设做出的部署,助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神木博物馆参观麟州城杨家将专题展厅,树立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念,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陈静涵摄
麟州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杨家将金戈铁马的嘶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北宋词人范仲淹望着麟州的大漠孤烟的边塞风光所留下的千古名句。麟州自古为边界要塞之地,见证了杨家将的宏伟家族史诗。麟州城的安宁与稳定离不开杨家以及杨家将的守护。据讲解员王娜老师介绍,杨家将主要是分为两批,一批是以杨业为代表外出南征北战的杨家将,另一批是以杨业的父亲杨弘信为代表镇守麟州城的杨家将。
讲解员指着展厅中央的五人雕像,笑着说道:“最中间披坚执锐的正是杨家将的代表性人物杨业,为北宋立下不朽功勋。”可这位被契丹人称为“杨无敌”的将军在陈家谷孤立无援时,中箭被俘后三日绝世殉国,用烈烈英魂彰显武将的赤胆忠心,令人嘘唏。实践团成员听到这里,心底的某处的心弦被触动,忠君爱国是中华儿女无法磨灭的精神印迹,新时代心情青年更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你们知道杨业儿子杨延昭为何被称为杨六郎吗?”讲解员温柔地问团成员。经讲解员解释,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契丹人具有尚武精神,契丹人崇敬武力高强的杨延昭,而契丹民族认为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专门克制契丹,而屡败他们的杨延昭,便被视作这颗“将星下凡”,“杨六郎”的称号由此而来。 一行人的足迹到镇守麟州的杨家将的展厅区域,讲解员介绍到,“杨弘信、杨重勋、杨重勋之子,祖孙三代都在麟州为官,守护他们的故土,给麟州百姓一片安宁的天地。”

图为讲解员王娜讲解场景 陈静涵摄
杨家将有人守家,更有人卫国,每一位杨家人都以他们的方式执笔守护北宋大好河山的画卷。
“提及杨家将,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武将,然而这个家族还有一位独一无二的文学士。”讲解员带着实践团成员来到展示杨畋奏章复刻本的展区。杨畋是杨光扆的孙子,他以文才闻名,奏章被编入《宋名臣奏议》,这体现了杨畋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他勇于直谏的忠臣特质。杨家将不只有武将,更有具备文人风骨、以文辅政的文臣,他们以文载“忠”字,展现家国担当。
佘赛花之父乃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故佘老太君本姓“折”而非“佘”。佘老太君目睹子孙多埋骨沙场,深感“折”字寓意不祥,便毅然将姓氏改为“佘”。她甘愿独承灾厄,祈盼杨家子孙福禄绵延。
这一改姓之举,凝聚着对家国的赤诚大爱,彰显了为家族延续、国家安宁,甘愿牺牲自我的忠义精神。其精神如丰碑矗立,激励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讲解员老师王娜合影 邵珥晴摄
走出博物馆,阳光依旧炽热,实践团成员们回望博物馆,仿佛还能看到那些威风凛凛的雕像。杨家将不仅是讲解员所讲述的故事文字,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忠勇、团结、坚韧”的精神,淌过岁月长河,依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熠熠生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时所言,“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中华民族历代的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代代相承,刻进中华儿女血脉里的精神基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