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曾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项目组于2025年7月18日在榆林市府谷县文化馆与府谷二人台非遗传承人李月琴老师进行对话。共同探究“府谷二人台”的起源、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分析其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创新路径,挖掘其蕴含的地方文化记忆与认同感,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与繁荣。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李月琴老师 陈静涵摄
作为集戏曲、曲艺、音乐、歌舞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府谷二人台以府谷方言为语言根基,以梅笛、扬琴、四胡、三弦为伴奏核心,通过双人互动的表演形式,将晋陕蒙交界地带的历史故事与现实生活搬上舞台。“府谷二人台记录着人民的苦难与乐观。”从经典剧目《五哥放羊》的凄美爱情,到《走西口》中背井离乡的悲壮,二人台的唱词与旋律始终紧扣黄土地上的生命脉搏。李月琴强调:“这些故事看似讲述苦难,实则传递着陕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底色。比如《打樱桃》中虽以劳作场景为表,却暗含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正是府谷二人台的人文内核。”
1980年高中毕业后李月琴师从邬果英老师,开始系统地学习府谷二人台,跟随老师一起加入了河曲城关镇二人台歌剧团,随后又与老师一起加入了乌兰牧骑歌舞团,自此开启了他传承府谷二人台的漫漫旅程。在这途中面临着经济困难,演出环境受限等困难,热爱是支撑李月琴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表演和传承二人台的精神支柱。零下二十度的寒冬里,演员们跺着脚唱完一出戏,观众却看得热泪盈眶。四十余载春秋,她从青涩学徒成长为非遗传承人,不变的是对二人台的纯粹热爱:“无关名利,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使命。”

图为李月琴老师和搭档王老师展示二人台 陈静涵摄
提到二人台传承所遇到的困境,李月琴老师认为是二重困境。一为“传承难”,艺术传承正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当下了解并喜欢二人台的群众集中在40-60岁之间,年轻人对二人台的学习意愿普遍不强,大多数年轻人对二人台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二为“创作难”,二人台传承面临着唱词创作难的问题,如何用年轻群体喜欢的方式创新唱词与故事构思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李月琴老师身上的担当和使命激励她不断进行探索创新。针对传承难的问题,李月琴老师通过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表演视频来增强府谷二人台文化的影响力,并且通过微信等软件的语音功能来解决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不识字,想学二人台学不了的问题。为促进青少年群体进行传承,李月琴老师积极推动府谷二人台文化融入课堂,如通过二人台校园竞赛,设置社团等方式,丰富二人台进校园的途径·。值得庆幸的是家长对于二人台进校园的态度发生转变,从认为青少年群体不适合过早接触二人台中的爱情等因素到认识到二人台是非遗文化的重要部分,家长态度的转变为传承二人台文化塑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最后,李月琴老师对于青少年了解和参与“府谷二人台”传承送上了建议:在文化传承中,就要受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下得了真功夫,才能求得真学问。唯有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才能真正的把非遗文化传承好。二人台,这一承载着地域灵魂与历史记忆的璀璨艺术,历经岁月洗礼,在新时代仍散发着独特魅力。从政府的大力扶持到民间艺人的坚守传承,从创新表演形式到拓展传播渠道,各方力量正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让我们携手并肩,让二人台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让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华夏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姿,续写属于它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