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石嘉芮)为充分发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阵地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入贯彻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传承好府谷非遗文化。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府谷县河滨路社区,解码非遗文化进社区的创新实践。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府谷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黄河交汇处,河滨路社区作为府谷县河滨路便民服务中心核心区域,地处老城区,辖区人口密集,青少年群体占比较大。为深入了解河滨社区新时代青少年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实践团成员深入河滨路社区开展实地调研。
图为523公益课堂学员作品 陈静涵摄
首先,实践团成员在河滨路社区“便民服务站”对社区书记徐书记进行了访谈,了解河滨路社区在传承非遗文化方面的举措以及相关成效等。据徐书记介绍,河滨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府谷县剪纸协会师资资源,开展523公益课堂项目。从2022年5月23日起正式开课,项目为期两年,共开设有五门课程,分别是:剪纸、农民画、编织、堆绣、面花。实践站让文化惠民活动来到群众当中,让实践之光点亮百姓新生活。其次,徐书记介绍道,河滨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23公益课堂将受众群体精准定位在中青年妇女群体,聚焦妇女同志所思所想所盼,精准对接基层群众需求。这些妇女群体基本都是家庭主妇,在接送完孩子后有空闲时间,实践站利用老年大学、府谷县剪纸协会的专业师资力量,开设系统课,学期两年,居民学习技能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朋友圈、云直播等方式进行线上售卖,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每年的5月23日举办学员成果展览活动,展出学员作品约400多件,也希望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活动,让非遗文化在群众当中大放光彩。据徐书记介绍,除523公益课堂外,社区还开设有“向日葵”公益课堂,根据学生学段和年龄及兴趣爱好定制课程,设置腰鼓、碳粉画班、剪纸、粘土手工、七巧板、电脑编程、课后辅导等公益培训课程,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在与实践团成员的交谈中,徐书记还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非遗实践活动,利用校园资源,成效反馈家乡人民,推动社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徐书记合影留念 陈静涵摄
访谈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在徐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河滨路社区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站内摆放有各式各样的学员作品以及一套完备的直播设备,通过电商直播等形式扩大学员作品知名度,促进销售。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以及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到,实践站探索总结形成了“6+X”“一心多点”文明实践品牌,已经建立起“6+X”工作体系,从文明实践辐射到社区文化服务,以社区其他空间资源构建‘多点’辐射,社区积极整合不同单位、机构和个人的文化体育设施、服务资源、数字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文化中心户、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文化社团组织等)等,纳入到社区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形成了参与广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利用便利、内容丰富的文化服务中心,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523公益课堂学员作品 陈静涵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区治理时曾指出,“社区情况复杂多样,群众需求多种多样,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河滨路社区突出民众参与,既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又为未成年人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践平台,真正做到了将新时代非遗传承活动“办在百姓家门口,走进百姓心坎里”。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将继续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增进居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增加非遗文化互动,助力营造“人人爱非遗,人人学非遗”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