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穿越历史硝烟:淮师学子探访嘉陵江畔的长征壮歌

    2025-07-22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星火筑梦”团
  2025年7月20日星期日,为深入了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长征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强渡嘉陵江,淮北师范大学“星火筑梦”团的何彬同学赴阆中市红军纪念园展开学习。
  红军强渡嘉陵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扭转战略局势的关键之战,也是长征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战至川陕地区,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然而1934年,国民党调集刘湘、邓锡侯等部约20万兵力发动“六路围攻”,虽被红军顽强击退,但苏区人力、物力损耗殆尽,陷入严重补给危机。1935年初,国民党再度策划“川陕会剿”,妄图将红军困死在川陕边境。此时中央红军已开始长征并向四川进军,为摆脱被动局面、开辟新根据地并接应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总部果断决策——强渡嘉陵江。

(强渡嘉陵江主题雕塑)
  嘉陵江作为四川四大河流之一,江面宽达100-400米,水流湍急,两岸峭壁耸立,堪称天然屏障。国民党军利用这一地理优势,部署邓锡侯、田颂尧等部53个团,依托沿江县城、隘口构筑坚固防线,甚至焚毁所有渡船,妄图以“固若金汤”的防御阻挡红军。面对困境,红军展开周密侦察,摸清敌军布防薄弱点,选定苍溪、阆中为突破口,同时掌握江水涨落规律与渡口地形。在群众支持下,红军秘密建造100多只木船,收集大量渡江材料,组建起数千人的水手与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制定“多路突击、重点突破”战略:以红30军在苍溪塔子山为主攻方向,红31军、红9军分别从苍溪以北、阆中以南渡江,红4军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
  1935年3月28日夜,战斗在夜色中打响。红30军88师263团突击队在团长熊尚林率领下,乘坐木船冲向对岸。敌军发现后,机枪、迫击炮火力倾泻江面,子弹激起无数水柱,江面硝烟弥漫。但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凭借顽强意志与高超战斗技巧,仅用20分钟便突破敌军防线,歼灭守敌一个营,成功占领滩头阵地。随后,红30军主力迅速渡江,向纵深挺进,接连打退敌军反扑。与此同时,红31军在鸳溪口、红9军在涧溪口同步发起攻势。红31军突破防线后直插剑门关,切断西岸敌军联络;红9军击溃守敌并歼灭3个团。至3月31日,红四方面军主力全部胜利渡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防线全面崩溃。

(强渡嘉陵江经过要图)
  渡江成功后,红军乘胜追击,于4月2日强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面对这座被敌军视为“川北门户”的天险,红军战士攀悬崖、涉险境,与敌军展开激烈白刃战,最终歼灭守敌3个团,彻底打开西进通道。此后,红军势如破竹,连克阆中、南部、昭化等10余座县城,歼敌1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与物资。
  强渡嘉陵江战役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川陕会剿”的图谋,使红四方面军摆脱被动局面,更控制川西北大片区域,为1935年6月与中央红军在懋功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战役以灵活的战术、英勇的战斗,展现了红军突破天险的卓越能力,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其蕴含的战斗精神至今激励后人。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