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阆中三将:从嘉陵江畔到革命战场的热血传奇

    2025-07-22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星火筑梦”团
  在四川阆中这片土地上,曾走出了无数英勇无畏的革命志士。杜光华、汪易、宋烈三位将军,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从阆中的山水间踏上征程,以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在革命岁月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阆中籍红军十大将领)
  杜光华:从阆中贫农到“塔山英雄”
  杜光华出生于阆中县凤仪乡一个贫苦家庭,自幼饱受生活磨难,深刻体会到百姓在军阀与地主压迫下的艰难。1931年,16岁的他投身抗捐税、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1933年正式加入红军队伍。从旗语兵、机枪手起步,凭借在战斗中展现出的果敢与英勇,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指挥员。长征的艰难没能击退他,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更是冲锋在前。平型关大战、山东梁山歼灭战,都有他的身影。1940年攻打郯城,面对敌军坚固工事与精良武器,他主动请缨,带领部队趁夜勇猛出击,炸塌城墙,成功破城,俘敌千人。1947年,在三保临江战役的关键时刻,身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0师师长的杜光华,亲临前线指挥。面对敌人对通化小荒沟571高地的疯狂进攻,10师腹背受敌,他毫不退缩,一次次打退敌人。然而,不幸被敌军迫击炮击中,年仅32岁的他壮烈牺牲,将热血洒在了长白山下,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通化的土地上,当地为纪念他,将新安村改名为光华村,所在地区命名为光华区。
  汪易:隐蔽战线的阆中“利剑”
  汪易,1916年出生于阆中水观镇,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红军。长征期间,他虽年纪尚轻,却在战斗与艰难跋涉中迅速成长。从红9军政治部宣传员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抄写员,他默默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在那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他凭借顽强意志,克服物资匮乏、敌军围追堵截等重重困难,走过雪山草地,将革命信念深深扎根于心。到达陕北后,他继续在部队中历练,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洗礼,从基层逐步晋升,为革命军队建设与战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烈:用生命守护红色政权的公安先驱
  宋烈于1909年出生在阆中望垭乡,家庭贫困但父亲的教员身份让他有机会读书。受革命浪潮影响,他积极投身其中。1933年参加红军并于次年入党。在红9军,他身兼多职,从基层战斗岗位到负责地方工作,每一处都留下他坚实的脚印。长征途中,他所在部队承担掩护大部队过草地的重任,面对巴郎山恶劣环境,他积极想办法,走访群众学习御寒之法,组织战士制作草鞋、草毡,解决部队生存难题。抗日战争开始后,他从八路军129师军法处承审员做起,后转入地方从事公安工作,为维护根据地治安、打击敌特活动立下汗马功劳。解放战争时期,他南下河南,在清匪肃特、巩固地方政权等方面贡献卓越,196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杜光华、汪易、宋烈三位阆中籍将领,在不同岗位以各自方式为革命拼搏。他们从阆中出发,或血洒战场,或默默坚守后方,或为军队建设奉献,他们的事迹共同构成了阆中红色历史的壮丽画卷,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
  如今,漫步在阆中的街巷,红军遗址与英雄故事依然在嘉陵江畔回响。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杜光华、汪易、宋烈的精神火种,正化作推动阆中发展的磅礴动力,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