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渐浓。为切实提升社区居民的防诈意识与识骗能力,筑牢基层反诈“防火墙”,7月1日至7日,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商教育同行,防诈守护家园”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龙湖春天社区,开展了反诈宣传实践活动。团队以“调研摸底+精准宣讲+案例剖析”为抓手,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和周边商户送上了一堂生动的“防诈必修课”。
精准调研:摸清底数,找准反诈宣传“发力点”
“阿姨,您平时会用手机转账吗?有没有接到过自称‘客服’的陌生来电?”7月4日中午,实践团队的8名成员带着提前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兵分两路走进龙湖春天社区与沿街商铺。为全面掌握社区反诈现状,团队围绕“居民反诈知识储备”“常见诈骗类型认知度”“新型诈骗手段识别能力”“是否有过受骗或险些受骗经历”等核心问题,展开了系统性调研。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看重“深度”:对老年居民以面对面访谈为主,用方言拉近距离,耐心倾听他们的经历与困惑,对年轻居民则是采用情景剧演绎的方式,让他们识别诈骗类型。“前阵子有人打电话说我孙子住院要交钱,我差点就转了,幸亏儿子及时拦住。”其中一名社区居民的讲述,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反诈宣传的紧迫性。
“大家看这个案例,这是骗子用高科技模仿老人子女的声音,凭借老人对亲人的信任作案,一旦转账,辛苦挣的血汗钱可就打水漂了,一定要多加注意啊”7月5日下午,团队成员在老人集中休息的凉亭内,向居民们讲解新型诈骗的“套路”。团队结合调研中发现的薄弱环节,重点拆解了“网络刷单”“虚假投资”“冒充电商客服”三类高发骗局,用“骗子针对谁、怎么行骗、居民该如何应对”的逻辑链条,帮大家理清防范要点。

图为实践队员向老人们普及诈骗类型,宣传反诈知识。胡雯婕 摄
针对老年居民“记不住、容易忘”的特点,团队总结出“三不一要”口诀——“不轻信陌生来电、不透露银行卡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遇到疑问及时找子女或报警”,并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手把手教老人们背诵。
“上次有人上门说安装净水器,我们就让他进来了,安装完要我们一万八千八,我家老头哪懂这些,说是高科技,小伙子看着也挺实诚,当时就傻傻交了,你猜怎么着,没两三天就坏了,留的电话也是空号,吃了哑巴亏啊”。当谈及上门安装高科技设施这一诈骗方式时,有居民谈到了自己的受骗经历,团队也是为老人的损失感到惋惜,同时对诈骗分子不齿,并提醒老人以后有人上门一定要多个心眼,多开口问问社区,问问子女家人,不要再吃“哑巴亏”


在社区商户集中的沿街区域,团队成员逐店走访,结合商户关心的“收款码被调换”“虚假订单诈骗”等问题,送上《商户防诈指南》,并建议他们在收款处张贴“买完东西后付款”“不扫陌生二维码”等提示语。“以前总觉得诈骗离我们很远,听你们一说才知道这么多门道,以后肯定多留心。”一名商户感叹道。
青春担当:微光汇聚,共绘社区“平安卷”
从精准调研到靶向宣讲,从凉亭下的热闹互动到周边商户的贴心叮嘱,实践团队用专业知识与真诚,为龙湖春天社区筑起了一道青春反诈防线。这场夏日里的“防诈保卫战”,不仅提升了居民的“防诈免疫力”,更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守护家园的担当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王珅 摄
(通讯员 何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