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南京审计大学萤火支教团在萧县开展剪纸非遗支教实践

    2025-07-22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南京审计大学萤火支教团在萧县开展剪纸非遗支教实践

  7月5日至20日,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萤火”支教团——剪韵萧风分队赴安徽宿州萧县杜楼镇中心小学,开展以“萧县剪纸非遗资源在乡村美育支教中的活化实践”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社区联动等形式,探索非遗传承与乡村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一、初探剪纸秘境:解码千年技艺的文化基因

  抵达萧县后,团队成员走访了当地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翻阅《萧县剪纸志》等地方文献,系统梳理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精髓。据了解,萧县剪纸融合北方粗犷与南方细腻风格,以“鱼眼寓有余”等符号象征传递乡土情感。团队发现,尽管“老鼠嫁女”“汉画像石纹样”等经典题材流传百年,但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艺术的关注度正逐渐降低,不少技艺目前面临着年轻群体关注度不足的传承困境。

  二、三阶课程体系:让剪纸技艺在指尖流转

  

  在杜楼镇中心小学,团队设计了“文化解码—技艺传承—创意赋能”三阶课程体系。团队以“一纹一故事”形式讲解“花鸟祈福”纹样的民俗寓意,通过“纹样猜寓意”互动游戏,引导学生理解剪纸中的文化密码。实践课上,团队成员学习“不打草稿徒手剪”绝活,手把手教授“锯齿纹刻画”“镂空留线”等技法。学生分组参与“复刻经典作品”擂台赛,其中“最佳匠人组”用三天时间完成了传统纹样“石榴丰收”的复刻创作。

  

  三、打破课堂边界:构建“家校社”传承生态圈

  为打破课堂边界,团队推动“家校社”协同传承。7月16日,团队成员通过家访,鼓励学生与家长将剪纸作品布置于家中显眼位置,形成常态化文化浸润、形成双向反馈机制,共同推动非遗教育落地。

  团队成员在学校安置35幅学生剪纸作品组成的“非遗长廊”吸引村民驻足,学生向围观者讲解自己创作的剪纸背后的民俗故事。

  四、创新赋能传统:让剪纸融入现代生活

  活动期间,团队还开展创新实践,指导学生将剪纸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开展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创意工坊”。学生们发挥想象,把“吉祥如意”纹样设计成书签,将“绿水青山”图案印在环保袋上,还有人用剪纸装饰笔记本封面。这些充满童趣又不失传统韵味的作品让孩子们意识到:“原来剪纸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与此同时,学生们设计的剪纸书签、环保袋图案已投入使用。

  

  五、延续萤火之光:为非遗传承种下长效种子

  此次实践形成了《萧县剪纸非遗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初稿,收集师生、家长有效问卷160份。分析了当前非遗教育在乡村的痛点与难点,并提出了“课程标准化”“传承人进校园”等具体建议。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根据实践数据完善教学方案,推动建立常设支教机制,助力萧县剪纸的活态传承。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支教团负责人表示,团队将根据实践数据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计划与杜楼镇中心小学共建“剪纸非遗社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建立常设支教机制。“就像‘萤火’的名字一样,我们希望用点点微光,照亮萧县剪纸的传承之路,让这项古老技艺在乡村少年的手中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杜楼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仍在继续剪纸创作,那些贴在村民家中的作品、校园里的“非遗长廊”,都在诉说着这场非遗支教带来的深远影响——当传统技艺遇上青春力量,当乡村课堂拥抱文化根脉,非遗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土壤。

  文字作者:王一哲、王治蕾

  图片作者:南京审计大学萤火支教团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