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萧县剪韵传千里 南审萤光育少年

    2025-07-22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指尖的红纸在剪刀下流转,当“皇藏峪”的轮廓从模糊到清晰,我忽然读懂了萧县剪纸里藏着的乡土密码。这个夏天,作为南京审计大学“萤火”支教团的一员,我在安徽萧县的剪纸课堂上,不仅见证了非遗传承的温度,更触摸到了教育与成长的肌理。
 
出发前,我和团队成员反复打磨剪纸课程方案。从“文化解码”到“技艺实践”,再到“创意赋能”,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我们对“如何让乡村孩子爱上本土文化”的思考。抵达萧县后,走访非遗保护中心时看到的那些落满灰尘的剪纸样品,更让我们坚定了要把课程做得“有温度”的决心——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教技法,要让孩子们从红纸里看见自己的生活。

初到萧县时,我对剪纸的认知还停留在“民间手艺”的浅层概念。直到走进杜楼镇中心小学,为了教授有关非遗的课堂内容,学习用一把普通剪刀“不打草稿徒手剪”出栩栩如生的“老鼠嫁女”、学习“鱼眼寓有余”的纹样寓意,才明白这红纸里裹着的是皖北人的生活哲学。记得有个学生,第一次上剪纸课总坐不住,可当我说起“锯齿纹要像麦芒一样尖细”时,他忽然睁大眼睛:“老师,我家麦子就是这样的!”那天,他剪出的麦穗纹样歪歪扭扭,却藏着最鲜活的乡土记忆。
 
支教中最动人的,是看见“传承”以微小的方式生长。“亲子剪纸工坊”的开展,意外成了最动人的篇章。原本只是想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课堂成果,没想到有位妈妈特意带来了孩子小时候的涂鸦本:“你看他三岁画的房子,和今天剪的剪纸里的屋顶多像!”还有个女孩拉着奶奶的手教剪“窗花”,老人戴起老花镜,手指虽然颤抖,却认真地跟着孙女的示范移动剪刀。那些在灯光下交织的祖孙身影,让我想起出发前指导老师说的话:“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文化在代际传递中活起来。”还有一次,我们带着学生在社区展示作品,平时腼腆的小男孩主动举起自己剪的“天门寺”,对着围观的村民讲解:“这是我们萧县的庙,上面的花纹代表平安。”他眼里的光,比红纸更耀眼。
回望这段旅程,我渐渐明白“萤火”二字的分量。我们曾担心短短十几天的支教改变不了什么,却在整理问卷时发现,87%的学生表示“想继续学剪纸”,不少家长开始在家中贴起孩子的作品。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剪纸口诀——“圆如秋月方如砖”,那些在短视频里讲解作品的童声,都是比成果报告更珍贵的收获。
 
离别的那天,孩子们把剪好的“萤火虫”贴满了我们的笔记本。每一只翅膀上都有细小的锯齿纹,像是无数闪烁的光点。回程的车上,我摩挲着这些带着体温的作品,心里清楚,这个夏天我们收获的不只是教学成果,更是对“教育者”身份的重新理解:所谓“萤火”,或许不能照亮远方,但只要能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颗热爱本土文化的种子,就算完成了最珍贵的使命。
作者:王一哲、王治蕾
照片:南京审计大学萤火支教团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