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7月7日,厦门医学院头雁飞-党团青年先锋实践队前往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村,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队员们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墙绘创作以及健康服务等多元形式,深入挖掘古宅村的发展潜力,探寻青春力量与乡村需求的契合点,以所学专业知识为笔,在乡土上书写青春担当。
7月6日上午,实践队与古宅村村委在村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进行座谈交流,围绕大蒜产业拓展、文化资源整合以及健康乡村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依托“古道老巷,古宅蒜香”,古宅村深入挖掘解元文化、侨文化、村品大蒜与农耕研学的发展潜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古宅特色品牌。
图为实践队开展座谈交流会 薛文鑫拍摄
会后,队员们实地调研解元巷、古道十八弯与古宅村农业发展基地的现状。解元巷中,明代举人黄维岳故居与宗族祠堂并肩而立,砖石铭刻“耕读传家”的文化传承;古道十八弯里,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串联起自然景致与民俗记忆;农耕体验基地,闲置校舍的改造与稻田、特色水果种植区相依,水库灌溉系统孕育着“农文旅”的融合发展样本。
此外,实践队在调研中还发现,古宅村整合黄氏宗祠祭祀、大蒜种植技艺等资源,既留存“集体记忆”,又为产业增值赋予文化内涵。这种立足传统、开拓创新的发展模式,使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中,文化根基与经济活力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也让队员们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投身乡村实践的殷切期望,意识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需要广大青年扎根乡土,用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推动产业进步。

图为实践队深入农耕体验基地调研 薛文鑫拍摄
下午,实践队以解元巷文化、大蒜产业元素、农耕研学为灵感,将古宅村的历史与未来凝于画笔,绘于乡村墙面上,让闲置墙面瞬间化身为推荐古宅的“代言人”。队员们用手中画笔,描绘美丽乡梦,助力古宅文化振兴具象化了,用艺术点亮乡村,为古宅增添了文化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展开墙体绘画及作品 薛文鑫拍摄
7月7日,实践队为村中老人开展“爱心助老、暖阳新圩”健康服务活动:用闽南语介绍中医药夏日养生知识、海姆立克急救法,现场带领老人做经络保健操,科普耳穴压豆、穴位按摩体验,教老人们亲手制作中药香囊,手工制作扭扭棒工艺品。
图为实践队开展爱心助老健康服务 薛文鑫拍摄
实践队在服务中发现,村内老人对慢性病预防知识需求强烈,村民们的健康素养有待提高。需求与供给的对接,让队员们认识到乡村医疗短板不仅在于硬件,更在于健康理念的普及。一位独居老人称“你们来一趟,比电视上讲的清楚”,既体现了服务的即时价值,也反映了基层群众对常态化健康服务的迫切渴求。这启发队员们思考:如何让医学专业更精准对接乡村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关注基层民生,队员们意识到自身在乡村健康事业发展中肩负的重要责任,因此,大家也更加坚定了为乡村医疗服务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两天的实践,队员们形成三个关键认知:其一,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挖掘本土独特资源,古宅村将大蒜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模式表明,立足本土的创新发展才具有持久生命力;其二,青年服务乡村需实现“双向适配”,墙绘采纳村民建议、健康服务使用方言讲解,都是“专业能力”向“乡土需求”的有效转化;其三,短期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行动,更在于长远影响——墙绘成为乡村长久景观,健康知识在村民间口口相传,这种“涟漪效应”正是青春助力振兴的深层价值。

图为实践队师生在古宅村合影 薛文鑫拍摄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青年成长,鼓励青年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此次三下乡实践,正是厦门医学院实践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生动实践。大家深刻体会到,乡村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广阔天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古宅村实践为基石,把医学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医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模式发展路径。我们将秉持初心,扎根乡土,用青春和汗水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通讯员:郭湘湘、薛文鑫、樊宇博、方宇馨、陈钰、许晓欣、齐浩、沈绍铠、苏晨茜、李晓茹、张丽婷、何香颖、欧艳夷 来源:厦门医学院头雁飞-党团青年先锋实践队)